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关于生产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俊奇 《生产力研究》2003,49(5):105-106,110
当代生产力是由基本要素和决定其实现程度的条件构成的系统。主体生产力———客观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路线和规律。精神生产力 ,已经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过程的最强大力量。而人则是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决定者。  相似文献   

2.
一、管理的内涵及其客观标准 管理,顾名思义,有“管辖”和“处理”的含义,从这一字面的狭隘理解,“管理”自古有之,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客观需要管理,也自然会产生人类管理行为。然而,管理形成一个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体系,却发端于人类有组织的物质生产活动。美国人泰罗在1911年把管理定义为:对生产活动的  相似文献   

3.
论精神生产力形态、功能、效应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产力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我们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精神力量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却似乎被疏忽了。实际上,“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38卷第228页)它能够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即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人类“思维着的精神”的力量也形  相似文献   

4.
一笔者认为,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与转化点,必须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点与转化点谈起。从“结合点”意义上来说,实践是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的中介。马克思说:“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劳动实践使猿变成人,使人具有独立的意识从而与自然界区别开来。人类实践不仅造成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对立,而且促成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统一,这是因为,人类实践足一种与主观认识相联系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唯一能使原先隔离的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与过  相似文献   

5.
陈明杰 《经济论坛》1999,(22):32-33
“绿色营销”:树良好形象现代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都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全球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地球资源迅速减少,臭氧层惨遭破坏,“三废”物质排放大量增多,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等等,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产品”,正在掀起“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之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并非环保部门一家所能奏效,它必须成为各部门,特别是可能给地球带来直接影响的企业的重要职责。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承担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自觉地、…  相似文献   

6.
倡导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倡导科学精神不仅要“脱贫” ,而且要“脱愚”。科学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作为从实践中获得的以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体系 ,它一开始就是并且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首先 ,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它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说 ,现代技术、现代社会生产力乃是现实的、物化的科学知识。邓小平总结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 ,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其次 ,科学不仅通过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指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 ,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精髓。一、坚持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 ,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探索真理、掌握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客观真理 ,但同时强调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又存…  相似文献   

8.
理论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强制性。在动物界,惟有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而不是消极地适应世界。但是,“自由是被认识的必然性”(黑格尔)。在客观世界面  相似文献   

9.
<正> 一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综合经营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范围在不断扩大,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这是农业生产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有其客观的必然性。首先,这一趋势是农业自然资源整体性的客观要求。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都是对一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马克思说:“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  相似文献   

10.
“物质上的不知足产生了今日钢铁世界,汽机世界,电力世界。理智上的不知足产生了今日的科学世界。社会政治制度上的不知足产生了今日的民权世界,……神圣的不知足是一切革新一切进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人生科学要研究人生和揭示人生的规律,首先就要对“人”、“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生”作出科学的回答。人的学问,是人生科学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一、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对人自身的探究,但要取得真正的成果却很不容易。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曾指出:“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62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为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从人的劳动、实践、社  相似文献   

12.
一、对于人性与欲望及其需求的解释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人类欲望的表现特征是:1.无限性: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如荀子所言:欲不可尽,欲求不满。2.关联性:欲望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饱暖思淫欲,就可以解释社会上部分包“二奶”的富翁在物质的享受得到满足后,所…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危机是我们面对的矛盾现实境况,然而既有的人类生态理性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反思唯经济发展的政策理性和物质中心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地球环境是人类的整体性利益,人在自然界中的利益份额应该设定边界,认识到自身对于自然力量的卑微地位,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等基本观点,为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在呼唤,人类在觉醒,从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持续发展趋势来看,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即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圈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圈内一切非人类自然物,并承认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共生协调、和谐发展的宗旨,最终达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被列为世界各国的21世…  相似文献   

15.
海洋是一座蓝色的宝库。人类对海洋的崇拜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神话中,“海神”总是被赋予无比的威力。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就有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先贤的远见卓识。占地球表面积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当代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  相似文献   

17.
贾卫列  潘骞 《环境经济》2023,(20):66-67
<正>人类文明是在地球演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的,与地球形成的历史相比,人类的历史是十分短暂的。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面对的是自然、社会、经济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虽然其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但它们各自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其他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制约。随着人类活动遍及全球并向外太空延伸,“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逐步形成。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利、社会系统有效,才能使这一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最高,人类存活进化的机会最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江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就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总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立党、立国之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但我认为,“三个代表”,关键是要当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一、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旭  刘行 《经济问题》2022,(9):18-26
资本逻辑规制下的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着发展失衡、规则滞后、公平赤字等多重困境。究其根源,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形式”已无法满足其“物质内容”,即二战后延续至今的世界经济秩序及其治理体系无法满足全球生产力普遍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形式”作出根本性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批判性立场出发,力求在价值层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作出理性规约,在实践层面引领全球经济治理观变革、促进全球化的内容整合。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问题将不再是局限于“解释世界”的理性反思,而是一种作为“改变世界”的能动性力量,为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话说LOHAS     
卢铿 《商周刊》2012,(16):97-97
在美国大片《后天》公映多年后的2012年,世界各国媒体最关注的焦点问题莫过于地球环境的恶化。《后天》中用电影特技模拟出来的恐怖场景似乎离我们已经不太遥远,而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造物主”造就了宇宙那堪称“无数”的星体,造就了地球上本来相当丰富的物质和物种,也造就了我们这个进化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