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关系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的关键。因此,今后既要继续解决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必须继续坚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依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红 《农业经济》2000,(5):30-3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3.
生育率由生育成本、收入预期、生育习俗和孩子成活机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上述诸因素变化,从而诱至生育率的相应变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无疑将会导致生育率的变化。本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出生率变化的相关分析,指出了为促进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严格的城乡隔离,我国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强制性地固定在极其有限的耕地上。在相当长时期里,尽管农村只提供了30%左右的社会总产值,但却使用了80%左右的劳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劳动力布局的重大转机。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冲破重重障碍,向城市转移,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并于1983~1985年达到高潮。但是,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慢,且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了逆向转移。严竣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困境,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5期发表了徐翔临同志的《粮食生产新拉动力探源》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对文中关于如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指导思想,却不敢苟同。徐文中提出解决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不能采取“先转移后集中”政策,即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把农业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然后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他认为这样做“过于保守”,致使土地集中“过于缓慢”,因此,需要在政策指导思想上有所“突破”。所谓“突破”就是要转而采取“以集中促转移”的政策,即以集中土地为手段,迫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不但实现了农村各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原来被“大呼隆”的劳动组织方式掩盖着的劳力剩余问题日益表面化。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剩余劳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这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一些从事农村政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志,在今年9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人民日报》农村部联合召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会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快速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世纪末农业能不能再增产1000亿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目标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  相似文献   

12.
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它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很多,但始终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均占有资源过少,农产品商品化需求不足而限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很多研究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此带动农产品商品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同时,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缘何存在的一些理论性问题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因此,综合分析研究国内外学者们研究总结的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从理论上明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以及缘何存在的根源,有利于从理论上丰富发展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实践上也会很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等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供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明 《农业经济》2003,(7):21-22
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 ,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 ,因此 ,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整体上看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不平稳。这与农村二三产业尤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王建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学术界已经讨论很多了,但对与劳动力转移机制相关的农业内部因素──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却涉足不深。事实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之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也是建立在规模...  相似文献   

15.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16.
各种流转模式都可探索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际上对农民具有类似社保的作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客观上会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非农领域转移,城市往往难以很好地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问题,依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将同样履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城市传统部门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邢建国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大多数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或曾经面临的共同任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利用,不仅关系到农业部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和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课题。本研究报告就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和态势进行考察 ,分析我国城市和小城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的吸纳方式和承载力 ,研究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趋势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据 1998年统计 ,全…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并且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并且愿意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  相似文献   

20.
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分析了转移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快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