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树巍 《经济师》2004,(10):259-25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之根本方向。文章从坚持“思”“识”“行”相统一出发 ,阐述了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广州常用方言词中,有个“重”字,音仲。此字口头使用上有三类相近的词义:一是“再”,二是“还”,三是“更加”。广州话这样使用“重”,是普通话所没有的。但在古汉语中却较常见。《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这里的“重”正是再三之意。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朱熹注:“重,直用反;能,叶,奴代反。重,再也,非轻重之重。”音义注释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意思是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如果用错人就难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领导者要深谙选人用人之道,具备识人之智、用人之能、聚人之艺。  相似文献   

4.
A行成于思,思践于行。思想家与实践家二德兼备者,必为决策人。各级决策人思之、行之。必言之、语之、而后果之。决策人语,皆为决策之方略、行进之方向、发展之通途、开拓之源力也。本刊有幸特邀多方决策人物。——各级领导人专题论述,是为特高。  相似文献   

5.
<正>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基础。“欲流之长者,必渊其泉源,求木之荣者,必固其根本。”要把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工作抓好,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 在基层工作中,当前应做到“三个到位。” 首先是思想到位 从上到下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基层工作的粮食部门的干部、职工有专项粮食储备的思想,应高度认识到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是我们国家总结建国以来粮食工作的历史经验 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形势下,新近推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搞专项粮食储备,决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当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美育发端于古代的“乐”和“诗”的思想,经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乃至明末清初人文思潮绵延上千年的演变.言美育,必言教育;言教育,必言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和“私学”创始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最重要的大教育家.孔子生活在奴隶制与封建制交错的春秋战国之际.作为诸子百家之首——儒家的奠基者,孔子既兼收并蓄了春秋以前的思想文化传统,又独具匠心创造了适合本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支配和指导着他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他终身必躬的教学活动.孔子教学活动的核心是“礼”,然而,在他开设的课程中,除了礼学以外,还有诗、乐、书.可见,孔子也是很重视艺术的.他在《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他不但认识到音乐的特殊作用,而且酷爱音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孔子之所以重视乐教,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在于它的教育价值.为此,他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因文学批评和“哭庙案”而名扬天下,然而本人又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无论生前死后,扬之者对其崇拜得五体投地,尊之如“神仙中人”;抑之者“见其书、闻其行,必欲杀之”而后快。通过对金圣叹“才子情结”及其心路历程的探究,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另一个侧面深入,以期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加客观、立体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带来新的消费市场和热点,给商家带来新的商机.广州“情侣消费”火爆便使商家大发其财.请读——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规制一直未有停歇.然而,房价似乎陷入了“愈调愈涨”、“每调必涨”的怪圈.这种怪圈以“调控——观望——上涨”的形式出现,从而将房价逐波推向新高,缔造了“地王频现”、“新高屡创”等令人咂舌的业界奇观.房价之高,“房奴”之痛,“蜗居”之苦,让人对住房既爱又恨.是什么因素导致当前我国房价居高不下呢?  相似文献   

10.
王奇 《经济师》1995,(12):15-16
健全“三师”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王奇题记:(汉)刘邦曾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若“三人杰”缺其一、二,...  相似文献   

11.
老龙头月报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认为,任何人均必有甚多弱点.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倘若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著.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眼于展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所以他们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大致不差的人.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解决根本问题,有必要研究高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实践创新”素养培养,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创新”素养培养的方法论指导,探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培养“实践创新”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郭霞 《商周刊》2014,(6):45-45
了解真实的国外,为的是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去追寻一个更加理想的中华,这才是“海归”真正的意义所在。 人若不学,行尸走肉;国若失学,其运必殇.人若不学,行尸走肉;国若失学,其运必殇。  相似文献   

14.
时下,穷企业,富“包装”的现象,比比皆是。 众多企业在“名声是噪出来的”导向下,不少厂长、经理人人身揣大哥大,个个乘坐豪华车,勉强能糊口的厂矿是这般,就连深陷困境之企业,也毫不示弱,不甘落后,打肿脸充胖子。从厂领导到一般管理人员,吃必名菜佳肴;喝必名酒佳饮;玩必舞厅卡拉OK;抽必高档香烟;行必坐轿车的士。出门乘飞机、住宾馆、游景点、逛名胜、摆阔绰,开销巨资毫不吝惜。甚至在正常往来的接待中也动辄高规格,一餐数百、甚至数千元也不少见,似乎这钱不是工人用血汗挣来的,而是天上落下的一般。 穷企业,富“包装”之所以互相攀比,直至…  相似文献   

15.
成于笃行     
易山 《经贸实践》2008,(10):57-57
孔子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南怀瑾说:“博学不一定有用,博学要笃志,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那么知识渊博就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农村与农业资金不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的根本之道.此外,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发展必须实现可持续,这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农村与农业资金不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的根本之道.此外,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发展必须实现可持续,这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部“三农”问题严重、中部工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创新乏力、中部政策倾斜“不知东西”等中部崛起面临的六大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崛起须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后发优势,中部崛起要实现战略上的思维创新,中部崛起的关键要选择一种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或模式,中部崛起需要抓住关键问题解决等四大思维分析方法;并紧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牢牢把握中部农业发展,夯实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石”、狠抓中部工业化,坚持中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突出中部经济发展的“亮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中部经济发展的“跨越”、进一步加快中部城市群的建设,把握中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托起中部经济发展的“支点”、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增强中部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部经济发展“后劲”等八大思维对策。  相似文献   

19.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战略只能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恰是产粮之地越来越少、藏粮之地越来无的过程;土地私有化并不能保障耕者有其田,生产效率与生产社会化发展密切相关,必然要求不断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通过私有化保障耕者有其田违背了土地所有制的正义要求;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从根本上阻碍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恢复小农土地私有制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如是说启示我们,农地公有才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象构成易的本质和灵魂。象在易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而微妙的内涵。 象为易之始源性范畴。把握“易之象”,不能借助概念思维,而必须借助“象思维”。 卦爻辞只是通向把握“易之象”的桥梁,还不是“易之象”的本质显示。“形象之象”、“卦爻之象”、“先天之象”乃是深入“易之象”必经阶段。“易之象”具有“本来如此”之性,为万物之始源,成万物之根本。作为“先天之象”的“易之象”,就是“太极”或“道”。“象思维”的“生生”,就是“象的流动与转化”,就是使思维不断“开窍”。在概念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之后,“象思维”受到日益严重的“遮蔽”。“开窍”就是“祛蔽”,就是“反朴归真”,回到思维之源的“象思维”。“易之象”的终极,“太极”或“道”,其根底都系于“无”。“象思维”的“生生”,也完全系于“无”。只有回归到“无”的境界,才能杜绝一切僵化和异化的根苗。把握“易之道”有赖于天才和功夫。“象思”的路径,是不分主客,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之思。所谓“功夫,并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灵悟与提高境界。具有“无”性的“太极”或“道”,作为最高境界,乃是不可实证的实在。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精神走向“傻瓜化”,生活走向“动物化”。应当注意易之道在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