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和2019年数据,通过构建家庭经济韧性指标,运用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于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家庭经济韧性,增强家庭面对冲击的抵御、适应和恢复能力,从而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家庭就业水平并促使家庭持有金融理财产品来实现对家庭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这一效应对于乡村地区、男性户主家庭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并将研发强度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中的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增强研发强度、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间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基于此,应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数字支持;发挥数字经济支持研发强度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技术支撑和金融支持;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协调推进不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摘 要: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1 453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增强县域经济韧性,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县级经济韧性水平。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中东部县、大型县和金融排斥程度较强县的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作用较大。数字金融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弱时,对县域经济韧性促进作用较小;而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跨过第一门槛和第二门槛后,其对县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为此,本文提出加大数字金融普及力度、鼓励科技创新、结合县域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同时也需加强对数字金融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产业链网络节点模拟攻击模型,根据2012、2015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测度中国地级市产业链韧性指数,并利用中国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产业链韧性有明显的驱动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城市和市场化发展水平较低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促进作用更明显,且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来驱动产业链韧性提升。因此,本文认为,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化和差异化发展,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助力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杨晨思  田红  罗娟 《现代金融》2023,(2):34-39+29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各省、市年度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来考察数字金融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从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以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其在数字金融影响能源效率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的能源效率。在数字金融和能源效率的关系中,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18.50%,即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区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上游区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2—2021年中国2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中国产业链现代化,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沿海城市对中国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与中国产业链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加强金融监管有助于强化数字金融对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陈琴 《现代金融》2023,(12):20-27
本文利用2016-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政府监管对数字经济的影响机制、中介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监管能够促进数字经济水平的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水平间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采用门槛模型发现,政府监管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政府监管对数字经济的积极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消费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共享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居民消费不平等程度,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相关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家庭收入不确定性、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以及拓展居民社会网络等渠道,有效缓解居民消费不平等;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缓解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区域更为显著,且在金融素养较低和数字鸿沟较大的居民家庭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探讨和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5、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测度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结合省级层面数据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非农就业转移在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数字金融素养和政府支持水平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条件背景下存在差异。为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条件建设,增强数字要素赋能作用,提高农民数字金融素养,建立系统有效的政府支持机制,打通数字乡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对助力城市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时代背景下,数字金融对城市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从路径机制看,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发展水平和资源型城市会导致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摘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促进城乡融合的新机遇。本文借助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还通过推动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水平提升存在显著的劳动力转移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应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精准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破除劳动力转移阻碍,因地制宜推动城乡融合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双元创新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并结合2013—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数字经济对于利用式创新也体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企业双元创新存在规模差异,数字经济对小企业发展双元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数字经济对推动企业探索式创新的作用更大。基于此,文章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深化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时代对适应于工业经济时代以生产地和机构所在地为中心的地区间税收管辖权产生严重冲击,深刻影响着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本文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横向税收分配的影响以及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增加了地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流入,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商品价值增值效应和去分支化效应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横向税收分配的重要机制。上述影响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更为明显。本文研究为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深入推进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户知识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了农业保险发展;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东部、中部、西部以及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对绿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剖析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各自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数字经济影响绿色发展的理论机制,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测度绿色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指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限回归等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文章进一步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强区域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助力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采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一是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区域创新水平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二是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各产业部门在获得优化升级的红利后,逐渐增加对数字经济的需求,这种正向反馈和相互作用循环不断,最终使其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特点;三是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于东部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作用更大。研究结果对地方政府制定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资源配置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升资本和劳动力配置能力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区域视角看,数字经济发展的资本配置效应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依赖数字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应.为进一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当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服务应用,因地制宜完善各地数字经济和资源配置政策,努力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丽媛 《现代金融》2023,(3):21-29+51
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金融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维度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大于数字金融的其他维度。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依次跨越门槛值,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鉴于此,应积极推动数字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深度融合,采取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关注数字鸿沟因素对数字金融溢出效应的约束。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理论和实证的双重角度剖析了环境规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检验了营商环境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环境规制对数字经济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营商环境在环境规制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二,环境规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第三,营商环境在环境规制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上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1—2020年作为研究区间,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数字经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了测度分析,借助测度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数字经济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后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省份进行分组,分析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农业智慧转型发展、加强科技创新配套机制、政策助推引进技术和人才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