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矛盾突出,通过对节水行为博弈分析,认为流域内的水资源使用是竞争性的,所有人都选择非合作的竞争用水行为。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分配体制和节水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对解决水资源矛盾,促进生态恢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3,(7):145-149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涉及到流域上下游省区间的生态和利益关系,牵涉的范围广,利益主体多,省域之间的协商难度较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更难。本文以国家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为典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构建了全新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机制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化解区域利益冲突、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全国展开、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为增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石羊河地区重视农业经营模式的调整,积极指引设施农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迈进。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现实情况,对水土流失、水污染等进行有效治理。应当坚持长效发展理念,尽可能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自然资源运用率,依托水利项目等,合理设置农业生产用地,对于流域的生态加以改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流域综合治理价值。本文针对发展设施农业以及推进流域治理的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3,(8):123-124
本文通过河西走廊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裂缝成因的简要分析,阐述了温带大陆型气候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预防和处治措施,对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路面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具有重要地理区位与战略地位的汉江流域为例,基于当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突出矛盾的分析,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流域发展问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汉江流域解决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汉江流域发展应通过促进流域产业生态化、形成消费生态化模式、实现流域内部协同、推动流域内外共生途径,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法律制度保障和生态安全监控三大支撑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价值理论和外部效应内在化理论的实践运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等方面揭示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指导意义,对国内外文献作出总体评述,认为流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学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国内外学者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价值化分析方面,还是在实践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希望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推动试点工作开展的对策建议上有所突破:阐释其理论深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界定跨界大型流域生态补偿、跨省中型流域生态补偿、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研究的区域重点,提出理论进一步拓展的大致框架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7.
侯慧敏 《价值工程》2014,(27):89-91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具体活动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规律,从自然观、辩证观、科学技术观等不同层面,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约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等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实现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高轶东  刘萍 《活力》2010,(4):137-137
为加快森林更新,使森林迅速更新起来,提出了天然更新采取人工辅助措施的两种方法,并分别进行了说明。提出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9.
侯慧敏  严维 《价值工程》2011,30(32):317-317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和特点是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不大,多年补给基本稳定;垂直及水平呈梯度分布;多年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地下水多年动态总体特征是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水利部规划计划司透露,水利部正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07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在四个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其中包括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各地应确保出界水质达到考核目标,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搭建有助于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的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1.
流域生态补偿的障碍因素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流域生态环境危机和区域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阐述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从体制机制、补偿意愿与补偿能力、技术、补偿费等方面讨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面临的障碍因素,并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对于流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流域生态补偿关系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流域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价值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需要在明确主体、范围和政策的法律化、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和收费种类、多样性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多渠道生态筹措方式、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同时在关于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治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核心逻辑之一,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开展了较多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流域治理碎片化及流域保护“多规不一”等问题。推进协同治理,主要包括流域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流域沟通和协调机制的创新,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质量的提升。实践中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协同监管,强化流域协商机制建设,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治理长效机制,从而提高黄河流域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高原湖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化必须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土地,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和绿色空间,才能维持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滇池流域为例,通过生态约束下的城市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情景模式的理论构架,设计了自然发展、生态约束、集约利用发展和生态约束下的集约利用发展四种城镇村用地模式,运用SLEUTH模型进行了CA情景模拟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约束下的集约利用发展模式是高原湖泊流域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的最佳模式,并给出了滇池流域城镇村发展相关政策建议,从土地利用角度探索了高原湖滨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与湖泊生态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7,(9):152-156
随着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各利益方冲突加剧,因此不同区域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博弈策略,是进行高效生态补偿的关键。本文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原则,确定了赣江流域生态补偿利益方,并根据"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政府管理者之间、政府管理者与社区居民间生态补偿的选择过程。结果显示,在政府管理者之间的生态补偿博弈过程中,通过建立赔偿金制度,当赔偿金高于生态收益与保护成本的差值时,即政府管理者与社区居民间的生态补偿博弈是在赔偿金高于生态保护成本与内生收益的差值,就可以跳出"囚徒困境",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方选择生态补偿策略,受偿方选择环境保护策略,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态补偿效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重点讨论生态补偿标准定量方法以及相关实施制度设计,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文章基于生态损害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模型及实施机制.同时,在对流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并建立了跨界流域双向补偿生态补偿定量标准,以期为生态补偿提供可借鉴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镇  韩龙 《价值工程》2011,30(24):17-18
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失衡,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地区协调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能够统筹全局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从机制上解决湘江流域长株潭段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基于科斯定理进行理论分析,构建水足迹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通过比较流域上、下游地区的水足迹和实际可用水量,判断生态盈亏状态。然后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下游地区应向上游地区支付16.07亿元的生态补偿额,并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进一步分配,得到下游地区的西安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5.09亿元、6.05亿元,渭南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2.25亿元、2.68亿元。该结果既可弥补生态盈余区域的水资源价值,又充分考虑了生态赤字区域的补偿能力,有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实现生态资源的永久保护,同时也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大面积纯林形成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调整林分树种组成的几项措施,包括:依据当地天然林的树种组成,配置造林树种;人工林天然化,对不同树种进行团块状、带状或根据地形进行不规则混交;补植造林,与原有天然更新树种混交,并进行封山育林;幼林抚育时要保留一定数量的非目的树种,丰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成熟林实行块状择伐,保留天然更新幼树或补植与原有植被形成混交林。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流域各辖区、辖区各部门,传统的“单打独斗”“碎片化”治理方式难以根治流域生态问题,协同治理成为解决流域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之策。基于此,以长江流域环境审计协同为例,从环境审计协同内涵、必然性、现实困境、路径选择等角度探讨跨区域、跨部门、多主体的环境审计协同治理体系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