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联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安全网,是社会救助的基础与核心。本文从政府在反贫困中的责任出发,提出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然而,制度的稳定预期却引致了负激励效应,造成这种福利依赖的局面既有救助对象求职损益分析的因素,也有政府制度设计缺陷的因素。这种政府单方面的消极救助既无助于受助者脱贫,保障标准的刚性也造成了长期的财政负担,与制度设计初衷背道而驰。由此,政府可考虑转变救助方式,发展积极救助,实现生活救助与就业促进的联动,鼓励救助对象积极觅职、实现自立,这是今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瞄准机制"是制度健康有效运行的根本。通过梳理我国现行城乡低保相关政策,并结合调查研究发现:城乡低保家庭健康状况整体较差,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劳动力有限,就业状况不理想;支出型贫困特征明显,家庭刚性支出已经成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捆绑式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贫困陷阱"。因此,本文建议加强精准核查、精准扶持、精细管理、精细监控,并相应建立和完善"收入+消费"结合的收入核查机制、"救助+赋能"并重的救助制度、"激励+分类"的就业导向机制和智能监控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3.
社会投资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政策范式。它强调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设计,在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同时降低不平等,重视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本文基于社会投资范式的福利治理理念,反思我国教育救助政策出现的问题,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从潜在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设定政策对象,而不是只把政策对象限定为在读的学生;二是将教育救助作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投资环节,强调教育和救助的良性互动,把激活人力资本作为政策目标;三是在政策手段上,从完全的经济资助向经济与服务双重支持的方向转变,即将教育救助视为一种投资。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国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对救助对象就业的影响既关系到基本的公平正义,也到关系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低保"为代表的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就业效应、专项救助项目的就业效应、社会救助制度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以及基于就业促进视角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综述表明,受制度差异、样本区域等客观因素以及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技术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中国有必要在借鉴国外文献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就业效应的本土化研究,重点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执行能力滞后,救助政策在基层难以完全精准到位,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得救助政策目标偏离。许多研究提出,应加强社会救助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等建议。这些建议都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实践价值有待观察。今后研究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有两个重点,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建议是否可行值得商榷,需另寻他途;要从社会救助的政策规范本身来考察这些制度的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就业福利政策凸显可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就业福利政策正式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通常是指政府所实行的与就业促进、保障相关的各种立法和政策,其内容涉及就业资金支持、就业能力培育、就业机会创造以及其他的就业帮扶措施。目前,美国政府力图推行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就业的新型福利政策,被一些学者称为在“从福利到工作政策”基础上的更高目标的选择,是贫困工作者及其家庭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救助在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在救助对象、救助项目和水平、社会救助资金分担和资金供应、职业乞丐救助管理、社会救助管理统筹、救助对象的制度依赖等方面存在弊端,应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城镇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开展境内个人境外投资,是引导外汇资金有序流出的有效途径,是支持"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有力措施,也是实现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尚存在一些政策限制和制度空白,不能充分满足境内个人境外投资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境内个人境外投资现状、制约因素并提出完善境内个人境外投资管理的相关原则及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社会危机冲击传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的保障能力,引发创新收入保护体系的实践。本文基于全民基本收入理念,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现金补助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澳门全面普惠的现金补贴模式最接近典型全民基本收入;其他东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现金补贴带有条件性,属于部分普惠的模式;中国内地的电子消费券计划虽然具有全面普惠的因素,但消费补贴的形式与典型全民基本收入存在差距。中国内地的电子消费券与境外国家和地区的现金补助计划都带有"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意蕴,但在社会政策的维度上存在差别。因此,可以基于政策发展的路径依赖和现有的福利治理体系对其进行解读。未来中国需要在社会政策再分配、社会政策瞄准机制以及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方面继续探索收入保护制度,改善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走向福利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强县扩权"背景下,2009年3月神木县启动"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实现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城乡一体化。这一制度与其在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新政一样,不断探索着资源型城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对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实施以来的居民满意度及制度运行状况的调研,指出神木医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神木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乡镇卫生院作用发挥有限,医疗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2)为解决过度医疗问题而出台的控制医疗费用的细则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欠佳。基于此,我们建议实行"守门人"制度,引入强制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并设计出双向转诊和费用报销的程序及其配套制度,以期为神木医改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为其它地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城乡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文章以内蒙古为例,从就业促进战略、专项工程、就业培训与援助、县域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好的城镇化、社会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弱势群体摆脱就业、生活困境,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促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培新 《济南金融》2013,(12):13-19
本轮美国经济衰退被认为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衰退后就业复苏迟缓,就业远未回到正常水平。建筑业就业改善迟缓拖累了整体就业复苏。尽管美国就业市场面临重大挑战,但就业增长疲弱的主因是周期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美联储的复苏政策是以刺激就业增长为导向的,在中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低于长期目标值的情况下,美联储采取了较为激进的非常规政策以刺激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3.
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财政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本文着重通过考察世界各国在促进就业方面所采取的财政政策, 探讨我国财政应如何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轮美国经济衰退被认为是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衰退后就业复苏迟缓,就业远未回到正常水平。建筑业就业改善迟缓拖累了整体就业复苏。尽管美国就业市场面临重大挑战,但就业增长疲弱的主因是周期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关联储的复苏政策是以刺激就业增长为导向的,在中短期通胀预期低于长期目标值的情况下,关联储采取了较为激进的非常规政策以刺激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两种属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构的差异,将会形成效率型与稳定型两种属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而它们又将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而导致不同的政策效果。1998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效率型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为了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保证改革的稳定环境,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由“效率型”转向“稳定为主兼顾效率”的复合型积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6.
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我国政府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政策,地方政府承担着执行该项政策的重要责任和义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围绕地方政府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要求、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国外经验借鉴和自身改进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弥补不足、深化研究、提高质量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失业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如何影响银行的信用规模,进而对国内就业产生影响,得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影响国内贷款规模,国内贷款的变动可以滞后两期对就业产生冲击的结论。笔者认为,只要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就可以积极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8.
Collateral-based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China aim to guide credit resources to the real economy by injecting base money into banks to support policy objectives, such as promoting employ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ies (MLF) on employment through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The results of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ion show that post-MLF implementation, employment growth and labor cost growth of firms with high MLF exposure increase by 8.04% and 5.74%, respectively. The channel test shows that commercial banks with high bond holding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lending after MLF implementation, which subsequently increases employment for borrowers of these banks. 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irms with high dependence on external financing, stro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no qualifications to issue bonds, high sales growth, and belonging to industries supported by industrial policies. MLF also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which in tu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firms. Finally, MLF also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local aggregate employment growth. Focusing on firm labor hiring decisions, which are crucial to r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collateral-based monetary policy tools.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重冲击,为了有效缓解负面冲击,各国央行纷纷推出各种宽松性货币政策,但在实际应用中,传统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克制危机,美联储等央行纷纷求助于量化宽松等新型非常规货币政策。目前来看,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等经济体实现了就业的改善、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复苏。为全面了解货币政策,本文系统归纳了美联储等央行采取的各类非常规货币政策,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途径及效能得失,并总结了美联储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