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用实体法关于代位权、撤销权的规定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对于债权,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原则上是不及于第三人的,但当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危及债权人的利益时,法律就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及第三人的行为行使一定的权利,以排除对其债权的危害,这一制度称为对债的保全或债权保全,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三条和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的两种债权保全方式:代位权制度和撤消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对农信社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资产保全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能维护资产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加大资产保全力度,可以对农信社资产存量盘活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也是优化贷款增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就农信社资产保全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阐明"三权"分置的制度逻辑,为制度供给的增量调整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政策文本分析法。研究结果:当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者出现新的制度诉求,既有土地承包经权营制度不足以满足该需求。承包地制度供给创新要做实承包权,辨明"三权"分置下经营权所处的位置。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塑造过程应坚持物债二分法,实现物权法、合同法双重法制途径的并重。研究结论:承包地"三权"分置本质上是理论创新问题,辨清"三权"分置的制度逻辑,仍需以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新的制度供给是一个增量调整与立法跟进问题。对经营权性质的探讨有必要融入物债二分逻辑,对于短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应按照契约自由原则,实行意思主义,权利类型、权利内容经双方自由创设,对长期存续的土地经营权可实现物权化,实行物权法定主义,按照法定规格与程序流转。  相似文献   

4.
债的保证担保是指第三人对债的当事人一方所作的履行债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即第三人负责履行或承担赔偿损失的连带责任。这是我国债事活动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目的在于确保债权人的权利得到及时有效地实现,债的保证担保方式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督促债务人自觉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促进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现行的保证担保是无偿的,因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年来,随着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在信贷营销中强化了抵、质押担保方式贷款的比重。然而,我们在办理担保贷款业务时,因未能准确把握和意识到担保权和其他权利可能存在竞合的问题,且自身操作存在瑕疵,给了一些不诚信的客户以可乘之机,致使担保权利落空,信贷资产遭受严重损失。因此,正确把握法律、法规关于担保权与其他权利竞合的处理规则,有效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保证授信资产安全,这是农信社信贷人员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资产保全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收回不良资产,减少或避免资产损失,回收了大量的抵债资产用于抵偿农信社的贷款或其他债权。抵债资产涉及金额大,对农信社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就农信社抵债资产会计核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合同法》规定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但对代位权的效力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从代位权的立法目的、代位权的行使范围、法律经济学等方面分析阐述赋予债权人就代位权的行使结果享有优先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合同法》规定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但对代位权的效力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从代位权的立法目的、代位权的行使范围、法律经济学等方面分析阐述赋予债权人就代位权的行使结果享有优先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是企业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和资料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向资本市场以及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农信社提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而相当多的农信社对信息披露十分陌生,工作中无从着手。怎样才能顺利推进农信社的信息披露工作,避免走弯路,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原因,农信社在抵债资产接收、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和科学的标准,抵债资产变现时间长、费用高、损失大,不利于农信社资产保全和稳健经营,并因此产生了新的风险。应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监督机制、评估机构约束机制、抵债资产保全机制和税费政策优惠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抵债资产风险。  相似文献   

11.
仲裁与诉讼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两种基本法律制度。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中通过依法起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起步较晚,利用仲裁解决经济纠纷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随着仲裁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农信社利用仲裁方式解决清收盘活中遇到的难题,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实现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的法律制度化。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规范—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中国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制度是残缺不全的,未能正确反映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致性。集体土地他项权利不仅具有对世性的物权效力,而且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在世界许多国家或者地区法中,不动产他项权利都被普遍地纳入了征收补偿的权利范畴。研究结论:有必要在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修改中,从登记条件要求、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三方面,建立健全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受人员素质差、信用环境不佳以及贷后管理职责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原本有可能收回的债权最后丧失了诉讼时效,这对债权保全工作造成了很大阻碍,甚至造成信贷资产损失。如何构建诉讼时效管理的长效机制,成为当前债权保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股权设置、法人治理机制建设,特别是内部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利用交易成拳、制度的供给、需求与均衡等理论对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中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最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度设计——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登记的法理和登记机关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正由单纯管理型向财产型转变。土地权利作为不动产物权,建立土地登记制度是为土地权利变动提供法律基础,土地权利登记是具有国家公信力的法律基础,是国家建立的关于土地权利的统一的法律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寻求并塑造对农地"三权分置"进行调整的妥适法律规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类比推理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制度的妥适表达看,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质并非三种具体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而是三类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这三类主体即是农民集体、农民(农户)和土地流入方。农民集体所享有的权利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农户)享有的权利则是一种集体成员权(可以"承包权"指称)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入方的权利则为土地经营权。研究结论:农民(农户)集体成员权的调整可依据既存规范性文件,土地经营权必须进行物权塑造,农地"三权分置"才能得以在制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化行为,合法的契约是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依据。农发行与粮食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以贷款协议为主的契约化关系,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法律意识,积极通过法律及各项市场规范保护自身权益。而贷款各项资料作为农发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是明确双方责权的有效文本,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保全的依据。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也使得我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方面,诉讼保全、以资抵债等法律手段将逐步成为我行信贷资产保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信用社注重依靠法律手段清收贷款,已经收到了显著效果。但是,个别贷款因超过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被驳回诉讼请求,使信用社丢失了胜诉权,影响了信用社的声誉,加剧了贷款的风险程度,也助长了某些贷户拖债、赖债的思想。因此,笔者就信用社在依法收贷中应该如何注意法定的诉讼时效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诉讼时效的有关法律规定 什么是诉讼时效2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的法律制度。 诉讼时效期间有多长?《民法通则》第  相似文献   

19.
[案情]原告某农信社诉被告张某某、刘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诉讼中,原告菜农信社申请诉讼保全,法院依法扣押了被告张某某设置抵押的营业门市6间,在执行中法院因故又作出了解除扣押的错误的裁定,故原告某农信社申请再审,请求依法撤销法院作出的解扣裁定,将财物执行回转。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对林业精准扶贫和金融市场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满足林农发展生产资金需要的同时,丰富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保险、担保等业务类型。从实践情况来看,集体林权抵押政策在法律制度、资产评估、资产保全和抵押权处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急需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评估制度、健全保全措施和完备抵押权实现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