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都市圈作为辐射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门户,定量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对推动都市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各项指标得分相对较低,但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李灏  冯百侠  王宏剑 《科技和产业》2006,6(11):16-17,2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初见端倪。本文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跨区域协调机制、产业结构、交通体系和水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京津冀地处环渤海区域,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推动京津冀地区长期合作与发展,提升环渤海区域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利益补偿机制的内涵与功能出发,结合京津冀地区合作的迫切要求和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提出了京津冀都市圈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唐茂华 《天津经济》2011,(10):19-22
新时期,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形势发生了诸多积极的变化,京津冀都市圈应在涵盖三省市的空间范围来统筹规划,三地形成合理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同时,作为河北省的重大战略,环首都经济圈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将其建成北京的城市功能的拓展区,而不仅仅是产业集聚区,重点在若干城市高端功能中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合作互补性。虽然旅游合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成效甚微。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明确的合作结构模式、政府未能发挥引导的作用、合作深度不够等。通过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目前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提出对旅游合作结构模式进行重构的必要性,确立了适当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并构建了"三点"、"五圈"的旅游经济合作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河北省要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城市化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利用好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建设沿海强省的有效平台和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7.
张琳玲 《科学决策》2011,(12):41-57
文章根据新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工业经济效益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收集了2007年我国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指标相关数据,通过对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得到无量纲指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七项指标。然后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墒值法两种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了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对3个有代表性的经济效益较强的省市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它们经济效益强的原因,并对其他经济效益较低的省市给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产业的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相对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要想真正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第三极",必须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整合,必然要进行集聚研究。本文采用了经济联系强度、区位商系数以及聚类分析法三种集聚研究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进行了集聚分析,为优势旅游要素优化,增强集聚区旅游竞争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北京召开了一个有关区域规划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关部门第一次宣布了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将有口那些城市参专到通过国家干预实施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中来,国家发改委还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未来5到10年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北京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协办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高层论坛”于2007年12月15~1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80余人,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内容涉及京津冀关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与进程、机遇及影响、问题与制约、产业分工、目标整合、空间布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如何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思路与建议等。下面将专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包含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在内的指标体系,共选取了18项指标,以2010—2014年的指标变量为观察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长塘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显示:长塘镇2010—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提升,综合得分从–17.18到16.85,增长了1.98倍。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速度排序为: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表明了长塘镇近五年来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2.
物流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DEA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2005-2015年期间的物流效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京津冀物流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京津冀物流发展水平对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京津冀物流业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987,处于较高的效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3.6%,物流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京津冀物流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速较为稳定;京津冀物流效率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物流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短期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宁夏沿黄城市带实际,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三大子系统的20个具体指标,建立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分析了2007-2011年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从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环境保护、培育特色集群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构建有系统的城市群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世界五大著名都市圈相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传统和自然发展的痕迹 ,特别是因其属于三个省级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新型城市-区域发展合作和空间组合模式。提高十大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面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存在非均衡性差异,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如何提高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朱国栋 《科技和产业》2017,(10):109-112
对风电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研究,从风资源、风电消纳、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四个方面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TOPSIS法构建了风电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选取了五个风电项目进行了算例分析。建立的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法的风电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不仅能帮助风电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也能为政府等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口网格化空间模型,并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2010-2017年太原都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太原都市区人口集中于中、南部地区,且沿汾河两岸分布,2010-2017年都市区的两个核心间联系大大加强;②2010-2017年,太原都市区人口分布趋于分散不均衡态势有所减弱;③太原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推进都市圈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战略性举措,外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整个都市圈的建设成效显著。文章界定了都市圈及其外围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都市圈发展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并阐述了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形成机制,同时对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进一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三地制造业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在2003-2015年间2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原始数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产业结构相关指数指标,明确各行业产业竞争力差距,分析三地制造业协调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有着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但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重叠。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评判标准,是评价和监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本文从环境、资源、经济及社会四个准则层出发,选取 2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时点评价法、线性比例法与熵权法进行综合测算,对成都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一般可持续利用状态,整体态势良好。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注重协调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