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成为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商品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利用保险排斥模型与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概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互联网金融商品的设计与改善章节问卷的184位大学生受访者样本研究发现,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模式会降低大学生对于保险自我排斥的效果,并且产生购买保险的羊群效应。因此建议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模式应该在平台上设置认识你的客户特征问卷,并且尽可能提醒客户应该注意的事项、流程,做好让客户充分了解自己购买的保险商品工作,减少保险消费纠纷,维持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保险从业人员,保险公司,保险代理甚至第三方保险网站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符合其业务特点和客户需求的发展突破点。本文将通过分析互联网保险的现状,并进一步对其面对机遇与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智能化保险科技广泛运用在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上,各家平台利用大数据来辨识客户,但是效果有限。部分平台并未落实认识你的客户任务(KYC),显示出监管体系效率有待提升。先进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要求金融业者要做到警示消费者谨慎购买保险的原则,然而目前的智能保险科技互联网平台并无法取得消费者谨慎程度的个性化数据,因此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智能化个性销售还是着力在场景营销。在场景营销的引诱下,消费者普遍认为保险产品相对复杂,而且贪求方便的消费者具有风险容忍度相对较小,购买习惯较不谨慎,投资经验日数较短的特征,建议政府在监管沙箱制度设计深度学习测试机制,以便准确完成认识你的客户任务。 相似文献
6.
7.
8.
9.
文章以福州市及福州周边县市的296位人寿、财产保险营销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成功感量表施测,探讨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我国保险业面临着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的变革、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经营与客户服务重要性的提升及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松动。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大潮时,保险企业应着力于构建开放的互联网思维、积极进行跨界合作并抢占移动端入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然而在开发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效果并不好。因此,能够实现保险企业在互联网市场中站住脚跟的关键就是开发出符合独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结合互联网保险本质意义来开展互联网在保险业方面的作用、互联网保险开发理念及模式、开发互联网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发策略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互联网保险业务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从行业发展、业务结构及公司发展三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探讨了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风险隐患大、监管力度不足,经营模式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应、产品同质严重、未能体现大数据特点、营销和服务未能结合移动互联网。最后,提出了互联网保险业务模式创新:借鉴银保合作模式,开立网上保险商城,利用大数据拓展网络保险产品和服务,应用移动APP提升营销和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4.
网络借贷中介平台的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民间借贷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发展出了网络借贷中介平台。它使直接融资成本降低,借款人和贷款人直接进行贷款事宜的协商,从而省去了作为中间商获利存在的银行,改变银行间接融资的作用,给银行业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网络借贷中介平台仍然是个新兴事物,由于众多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其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风险。本文从法律的视角对网络借贷中介平台的风险进行规制,以期平稳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落地途径。针对当前制造业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程度低的问题,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制造业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为的渐进稳定性进行分析,运用MATLAB软件仿真重要的决策变量对制造业企业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选择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策略的概率与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附加收益、不接入时的机会损失正相关,与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风险损失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制造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个体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层出不穷,对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治理逻辑提出质疑。为此,首先探讨了新个体经济履责的现实逻辑,即新个体经济具有的社会属性、所有权性质、持续发展需求迫使其成为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但新个体经济履责实践中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履责主体模糊,履责监管困难等现实问题。基于此,建构了新个体经济社会责任内容框架:履责主体是新个体经济经营者,履责对象包括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履责内容分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行业责任、慈善责任和公益责任六类,并按照履责程度分为强制类社会责任、必要类社会责任和期望类社会责任。根据不同类型社会责任特征,采用分类治理模式,即强制类社会责任采取政府主导治理模式,必要类社会责任采取经营者主导治理模式,期望类社会责任采取平台主导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