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掌握山洪灾害区域特征,因地制宜采取山洪灾害防治对策的基础。以陕西为例,探讨了省级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具体过程。根据陕西省山洪灾害发育条件和自然经济社会特征的区域分异规律,综合降雨区划、地形地质区划和经济社会区划等部门区划成果,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方法,按照两级分类系统,进行了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实践表明,该研究为省级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了示范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前提和工作基础。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山洪灾害致灾原因的系统分析和山洪灾害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按照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降雨区划、地形地质区划、经济社会区划的基础上,将湖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区域,以期科学地反映山洪灾害地域分布差异,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北省现有的小河流域山洪灾害资料,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及频率,参照当地降雨分布、地形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等,以小流域为单元,以GIS为技术手段,编制出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图,图中分为重点防治区与一般防治区,对各区的特殊问题作出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掌握大量全国山洪灾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国山洪灾害发育现状、成因、时空分布特征,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成一级重点防治区、二级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等3个类型区。借鉴相关区划已有成果,从剖析中国山洪灾害区域分异特征入手,研究提出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原则、方法和依据,初步拟定出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经济社会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区划的研究进展不同,针对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特点和目的,在分析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的经济社会区划成果可为全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原则、方法和依据,根据部门区划叠加原理,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成一级重点防治区、二级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等三个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出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方案,并对各分区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7.
山洪灾害防治地形地质区划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石林  周世平 《中国水利》2007,(14):28-31
地形地质条件是形成山洪灾害的基本因素,作为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的组成部分,山洪灾害地形地质区划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专业区划。分析了山洪灾害易发程度与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形地质条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区划原则和技术路线,介绍了进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地形地质区划的基本方法、步骤及其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8.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降雨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因素复杂多变,加之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影响程度高,导致山洪灾害频繁,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了我国降雨与山洪灾害的关系、降雨诱发山洪灾害重要时段临界雨量的分布特征;针对降雨地域性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临界雨量系数作为降雨区划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防治区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御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以局部表现为主,但累计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多年来各级政府采取的措施因经济技术原因,往往重形式轻实效,重行政管理轻技术措施,重事后应急救灾轻事先预防撤离,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减免山洪灾害人员伤亡,关键在于搞好科学预警快速撤离工作。建议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开拓创新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成立山洪灾害预警专业技术部门,采取现代的通讯、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传媒等技术手段,以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为突破口,以人员快速撤离,保证人员安全为首要目的,从而取得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0.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防治山洪灾害是我国山丘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掌握山洪灾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对于科学地分析山洪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差异特征和因地制宜地采取山洪灾害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借鉴区划已有成果,特别是自然区划成果和掌握大量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出发,提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等级系统.在此基础上以二级区为单元,借助GIS技术手段,统计分析各区山洪灾害发育特征.区划成果及山洪灾害发育特征分区统计分析为全国山洪灾害分区整治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1.
山洪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是一个山洪灾害的多发省份,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种种迹象表明,山洪灾害愈演愈烈,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特别是占全省洪水灾害损失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深入认识山洪灾害危害,认真分析致灾因素,研究防治对策,增强全社会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此必须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成都市山洪灾害特征,梳理山洪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并对简阳市丹景乡"8·6"山洪灾害的应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做好成都市山洪灾害防治预警及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争取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准确、及时预警,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山洪灾害的普遍性成因,一个是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暴雨和下垫面因素;另一个是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就其自然因素而言,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等下垫面自然条件仅为山洪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而强降水(诱发暴雨)是激发山洪泥石流暴发的决定因素。山洪灾害的防治比较复杂,既需要确定易发区的范围,也需要测定发生的临界点,还要加强预警预报,并应经常宣传、演练,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以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资料,以四川省为例,借鉴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对山洪灾害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度进行了量化与分析,并根据区划理论的一般原则和全国山洪灾害一、二级防治分区范围,对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山洪灾害可划分为6个风险区划单元,5个风险等级(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各风险等级所占全省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9.9%,12.8%,14.9%,5.9%和6.5%。其中,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山洪灾害风险水平较高,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四川盆地及周边总面积的近80%;其次,秦巴山地区为山洪灾害次严重地区,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区域总面积的近18%;其它几个三级区域山洪灾害风险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低风险和较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把握山洪特点有效防治山洪灾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山洪灾害的特点是:汇流迅速,成灾快;发生频繁,影响远;区域明显,分布广;缺少监控,预测难;破坏严重,损失大。从各地近年的成功经验看,要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员安全,必须坚持“以防为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方针,强化各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珠江的暴雨特性和中上游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极易诱发山洪地质灾害。资料统计表明,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大超过了中下游大江大河的洪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防治山洪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巳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因此,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大防治山洪灾害的力度,大力宣传普及防御山洪的知识,搞好水土保持,落实防御山洪灾害的责任制,提高山区防洪成灾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山洪灾害严重制约着山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风险区划对景区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庐山景区为例,通过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构建了景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景区山洪风险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以汛期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最大24h降雨量、水系缓冲区、坡度、坡向、高程、岩土体类型、断裂构造、植被覆盖指数...  相似文献   

18.
山洪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其危害极大,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道路、桥梁毁坏,甚至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胁.因此,探讨山洪灾害防御对策,减轻山洪灾害损失,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山洪灾害成因与特点 陕西省由于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全省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渭河以南秦岭北麓、渭北黄土塬区、陕北白于山河源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6大区域,每年进人汛期后,就成为山洪灾害高发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20.
对河北省灾害分布现状进行初步分析,针对不同灾害型式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灾害发生,促进山丘区的社会稳定和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