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友辉  江海帆 《商》2014,(9):80-82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探讨正义时,显著地运用于一个类比,即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类比。用柏拉图的话说,在探讨什么正义时,先从城邦正义出发,然后“由大见小”,考察个体灵魂正义。(368D-E)但正围绕着这一理论基础,学者们有激烈的争论,其焦点在于柏拉图考察正义的这一类比方法是否恰当,柏拉图是否最终在城邦正义和灵魂正义间建构起内在的一致性或内涵的一致性?对此持批评态度的人甚多,典型的如David Sachs和Bernard Williams。①但辩护者也不少,这里基于语境的考虑,主要将谈及我国学界聂敏里和吴天岳两位学者的辩护论文。②我们希望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批评性介绍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以待指教。  相似文献   

2.
蒋瑜  赵政 《商场现代化》2012,(21):248-249
<正>一、核心概念1.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由"civil society"转译而来,是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话语,其概念源远流长,伴随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几经变迁。古希罗时期,公民社会指这一时期所特有的城邦文明国家。17、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为反对专制王权从个人权利角度来界定,认为公民社会是外在于国家的社会组织,并以政治自由作为其主旨。19世纪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普遍胜利,在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空前发展的条件下,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黑格尔第一次将公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中剥离出来,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观。马克思揭示了公民社会成员的  相似文献   

3.
王菁 《消费导刊》2014,(6):163-163
德性与幸福的关系具有复杂性,文章通过对德性与幸福之关系的辨析以及德性与幸福统一路径的历史考察,分析得出当代中国德性与幸福统一的路径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度正义是获得幸福的外在保证,主观德性修养是获得幸福的内在保证。  相似文献   

4.
李晓静 《商》2014,(48):102-102
柏拉图的《理想圆》其实就是一部“正义”论。《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种正义观提出质疑,通过辩论,从而得出他的正义观。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先从城邦正义开始,再到个人正义,由大到小。本文将主要探析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什么是正义、为什么需要正义以及正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商》2015,(34)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人类思想的伟大导师柏拉图的传世名著之一便是《理想国》。柏拉图通过《理想国》为后人构建了一个理想城邦的模型,城邦中的公民按照天赋能力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金质银质和铁质,他们各司其职,各展其才,各尽其用,共同组成了"理想国"这个柏拉图心目中的完美城邦。而这个完美的"理想国"的统治者就叫做"哲学王"。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千奇百怪,政府组织形式更是花样繁多,柏拉图所提出的"哲学王"统治的观念看似和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政治体制大相径庭,实则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那么柏拉图为什么要培养"哲学王"呢?怎样培养"哲学王"?以及,培养"哲学王"的意义究竟有哪些?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依次回答简单分析和探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商》2015,(30):119-120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将审慎、仁慈、正义、自制作为人类的四大美德,并视"自制"为其他三种美德践行的保障。"自制"的本义就是抑制过度的激情,保持内心平静,情绪镇定,维护社会和谐。"自制"的主要对象有两类:一是恐惧和愤怒等;二是舒适、享乐和赞扬等。"自制"的目标是寻求合宜性。所谓合宜性就是将激情控制在一个合理且为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以取得他人的理解和同情。"自制"是德性完美和德性合宜所必需的一种美德,是引导他人践行其他美德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商》2015,(12)
本文以德性为逻辑起点对麦金太尔的观点进行了简单评析,然后从人性出发并结合社会共同体的广泛存在这一事实,论证了德性在当代存在的基础,最后将德性的复兴、良序社会的构建诉诸正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期望对当代道德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商》2015,(33)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学王思想处于核心地位。哲学王是实现城邦正义与建立理想国的保证。通过对哲学王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的简单介绍,加深对哲学王思想的理解,借鉴其培养我国领导者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9.
徐慧敏 《商》2014,(44):114-114
荷马史诗所展示的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史诗中的英雄在这种正义的宇宙秩序中开展活动,为了维护家族或城邦的利益,英雄必须勇敢战斗,在战争中体现个人价值,从而获得个人荣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培养一代高素质公民的需要。为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特别注意抓住教学的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承担了由"自然人"到"公意"再向"公民"转化的责任。通过道德教育、自由教育、爱国教育和法律教育构筑起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体系;借助个人社会游历、创建公民宗教和建立公共教育等方法培养最有道德、最为贤明公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左斌 《商》2013,(6):236-236
大学体育教学要持续发展,在其中融入体育人文精神是其核心,为了使大学体育和谐健康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其人文精神是大势所趋的。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研究了我国人文体育精神的概念和其发展的历史,在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精神发展的要求,还就此提出了笔者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公民福利     
因后天教育、家庭条件、权利地位而导致的社会分配,收入水平和生存质量差异,需要公民福利均等化来弥补,因为公民姓"公" 美国的影片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台词:"我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说者很有底气.在发达国家,"公民"、"纳税人"这样的概念,很是流行.  相似文献   

14.
熊彬茹 《商》2013,(8):253-254
《克力同》篇是柏拉图对话全集中的最简短的一篇,它所描述的是:当克力同得知得洛斯的船第二天即将回来——苏格拉底面临死亡——的前一天,克力同对苏格拉底的劝逃。柏拉图的所有著作几乎都是对哲人与城邦关系这一问题的探讨:不论是描述苏格拉底死前的勇敢,与其门徒对"正义"、"不朽"的讨论的《斐多》;还是描绘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从容不迫地为自己辩护的《申辩》;或是脍炙人口的《理想国》等等。它们都是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在阐释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解释柏拉图特别的写作手法——戏剧,并由此来引出哲人与城邦的问题。柏拉图认为,诗可以很好地感化民众,而传统神话中包含着漏洞。故他将故事写成戏剧来重讲神话,以希望能重整城邦秩序。再者是柏拉图的诗教及写作。第二,分析哲人与城邦之冲突的原因:首先,哲人与大众是对立的。哲人拥有独特的天资,他们热爱并追求超越于大众意见之上的真理;而大众则信赖传统,人与亦云。其次,哲人与民众比起来总是处于少数人的地位。第三,细述为什么柏拉图要将苏格拉底塑造为政治哲人的形象。第四,由以上分析,进而提出以下观点:柏拉图希望通过塑造苏格拉底的政治哲人形象而使哲人与城邦的关系融洽。在他看来,哲人才是真正关心城邦生存的人,而哲学则有利于城邦。他将苏格拉底塑造成政治哲人的形象,从而改变哲人们以往在城邦中的无用有害的印象,使哲人在城邦能够获得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15.
英雄型领袖要成为立法者,必须对现实有切实的体察,于人事有练达的认识;知道欲成就大业,振臂一呼是必要的,建立和谐的集体行动基础更为必要。 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执政,施行改革。梭伦改革的实际目的是在城邦各阶层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找寻一根“界桩”——正义与平等,以稳固城邦基础。梭伦执政前,这些阶层的关系极度紧张,如他自己所说:“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限于绝境。”他上台以后,取中庸之道,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传统上一直认为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重要阵地,也确实是有效的方式.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语文课程人文精神的失落:一种是把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作用无限夸张,一种是一味回避语文课的思想性,肢解了语文课的整体性,这两种现象都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不利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重新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既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保证语文学科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3)
法律具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保障正义与自由的基本价值,法律对于社会的稳定、维护阶级统治的秩序较其他规范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正义和秩序并不是两个不可调和而矛盾对立的事物,正义和秩序是紧密联系,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正义具有补充完善法律制度的积极作用,反过来法律可以很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如何协调正义与秩序的关系,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关系着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建设。从民众对聂树斌案的广泛关注来看,司法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舆论的力量对于司法审判影响越来越大,公民对人权的保障越来越注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法律的正义和秩序价值以及司法的公信理论出发,寻找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在《正义论》的第五章中阐述了有关"分配正义"的理论,指明了两个正义原则可能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强调两个正义原则自身孕育了某种社会制度的理想。从"分配正义"这一角度出发,梳理了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的本质和其理论的实践性。同时又借鉴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和分配正义的背景制度,以及代际正义的问题,在实现机会公平平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最终实现"橄榄型"的最佳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9.
实体性正当法律程序起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创新与发展。实体性正当法律程序指的是通过限制公共立法权来达到维护公民实质性公平、正义的宪法性法律。面对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实体性正当法律程序的缺失,本人提出合理性建议,在宪法中规定实体性正当法律程序,从而弥补现行部门法之间出现的不合理漏洞,实现公民的实质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数学素质已成为国民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