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其现已成为互联网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从市场规模、技术形态、对传统支付方式的影响等角度对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分析发现近场支付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之争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瓶颈,NFC和二维码支付的发展,将打破这个瓶颈,移动支付将开启大平台时代,进入真正爆发式增长阶段.然而,移动支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安全性低、法律规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系统主体包括客户、商家、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以及仲裁机构等.移动支付系统的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在成员构成及运营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移动支付系统中,主体较多,而且各主体的目标不尽相同,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可能是完全信任、半信任或者完全不信任的关系.移动运营商、商家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客户对移动支付信任评价的关键.移动终端用户个人因素包括个人信任倾向、认知程度,移动商务网商因素包括卖家可信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移动商务媒介因素包括界面友好程度、操作便捷程度、交互性、移动终端的多样性,移动商务交易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保证、身份识别方式、位置敏感度、第三方认证、政策法规等.  相似文献   

3.
移动支付是未来互联网支付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移动支付特别是近场支付由于支付链条复杂,市场主体众多,在现实中至今尚未形成主流的业务模式和流程,本文借鉴银行卡支付领域的交换费概念,提出以交换费作为协调移动支付各运营主体利益关系的关键,并讨论了具体的移动支付流程和协作模式,以期对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引言科技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完善为移动支付提供技术保证并且手机便于携带容易操作。支付宝、微信支付成为几乎人人必用的APP和功能,大部分商家支持扫码支付的付款方式,京东、淘宝、美团等以移动支付为主要方式的电商平台火热。本文旨在深入了解移动支付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为广州市移动支付市场健康发展及消费者理性消费提出建议。2.移动支付概念2.1与银行卡支付、网络支付相区别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指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5.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以其简洁化、高覆盖率的特性迅速占领支付市场份额,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为偏好的支付方式.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享受移动支付的便捷性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因此应结合大学生自身、高校、相关监管机构和移动支付平台的四方力量,共同防控移动支付为大学生消费行为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移动支付是将移动网络作为实现移动支付的工具和手段,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等金融服务,文章介绍了移动支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技术实现及各支付环节所要关注的安全要求,并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安全标准WPKI.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发展迅速,得到了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常见模式,详细分析了我国移动运营商、银行业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及其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8.
2013年,移动商务市场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MBB业务的深入为手机在线支付建立了用户基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手机端支付的增长;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商务应用快速推动下,移动支付相关产业链各方积极布局而产生的联合推动效应.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移动终端(手机、PAD等)不再简单局限于提供语音和短信服务等基本功能,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移动支付这种全新支付形式将很大程度地影响消费者的支付习惯,甚至也将会给金融业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影响着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移动支付的定义和分类、特点,针对国内现在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对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了现有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差距,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产业链成员的合作、竞争、替代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本文以移动支付产业链与商业模式为主线,对移动支付服务产业的参与者、竞争者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系统核心环节,移动支付的的信息安全关系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保障。论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进而提出了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的对策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联就是帮助大家做支付服务和产业链的融合,有了好的支付产品,可以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向支付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电商也好,还是传统的线下企业,都是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我们承诺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的支付通道. 第一个是银联的一个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那么作为我国目前银行卡联合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联手机支付是银联全力推动的手机支付平台,发展出有卡.金融SD的智能卡还有SIM卡,还有银联手机支付的客户端,银联的手机支付安全控件,还有银联手机支付的安全平台,还有我们探索的O2O的手机支付模式,通过与金融智能SD卡.SIM卡的结合,银联实现了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的有机结合,为手机用户营造出全新的支付体验.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移动支付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法。移动支付因其自身方便快捷的优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移动支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节省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时间,特别是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支付平台被人们大范围使用,现在出门即使不随身携带现金,也可实现一部手机"走中国"。高校学生是使用移动支付的庞大群体,移动支付方式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的消费行为带来了各种影响。本文从移动支付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移动支付时代下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并针对移动支付迅速发展情况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梁振兴 《中国市场》2014,(31):88-89
移动支付是国内第一个融合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且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支付业务正沿着固网支付到移动支付、从移动支付到融合支付的线路上不断前进。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赢利模式并研究了国外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创新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移动支付的日益便捷及多样,致使更多金融支付风险被无限放大.此时,移动支付反洗钱监管对洗钱犯罪的防范便更具现实意义.近年来,美国、欧盟等国家新支付工具的功能性与地域性越来越全面,洗钱风险的考量与监管策略选择也更为成熟.相比较,我国移动支付,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信息数据存在安全隐患、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导致诈骗、洗钱风险日益凸现.基于此,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反洗钱监管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国外移动支付反洗钱监管的先进经验,并鉴于国外经验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最易接受移动支付的群体,因此成为各大移动支付运营商争夺的重要对象。随着大学周边移动支付商圈的逐渐形成,移动支付逐渐覆盖到大学生日常消费的各个角落。本文通过调研大学生移动支付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为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移动商务中不同的参与者、服务内容和利润来源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移动商务主要有四种经营模式:话费模式、纯通道模式、智能通道模式和账户模式.账户模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分为第三方支付和支付结算银行两种模式.移动网络运营商作为移动商务的主导,是移动商务经营模式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及风险防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3G时代的到来以及Internet的广泛普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焦点.处于起步阶段的移动支付目前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本文针对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各个环节,在分析比较现有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风险防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移动支付近年发展迅速,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如何确定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参与者的价值,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是移动支付产业链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博弈论方法,研究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博弈合作机制,通过博弈模型的求解与分析,得出结论,合理的资源共享和收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实现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等诸多移动支付形式的出现,移动支付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如何更好地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和开发用户是移动支付运营商占领市场份额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大学生群体极具消费潜力又较易接受移动支付,因此,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大学生群体移动支付的现状。又通过EView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做多元加权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找到大学生移动支付消费情况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