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允价值计量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缺陷。本文运用公司行为金融理论,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投资行为异化的影响机理,用Ohlson估价模型分析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临界条件;用公允价值目标资产贴现模型和可转债估价Black-Shoes模型,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并用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金融监管指标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传递金融顺周期性。最后,给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态减值准备模型,该模型具有逆周期机制,能实现金融稳定,克服公允价值顺周期缺陷。  相似文献   

2.
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此,增设了新的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该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主要定位.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相似文献   

3.
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是有影响的,但它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存在困难.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计价模式.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4.
自公允价值再次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以来,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而2015年商誉计量的大幅减值更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推到风口浪尖,它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一时成为会计界和金融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研讨公允价值会计诱发的顺周期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同时对其中的不良影响提出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艳 《中国市场》2009,(26):46-47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激烈争论。以银行家为首的一派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危机的元凶之一,而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本文分析我国公允价值使用情况,研究国外金融危机对该计量模式的影响,从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雅萍 《商业会计》2011,(30):43-45
公允价值是一种均衡价格,它能反映资产价值的本质,符合决策有用观,有助于理顺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同时,公允价值也因其固有的"顺周期性"而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加速器。然而,"顺周期性"不能完全归罪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只要能够改进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就能很好地在其决策有用性与顺周期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本文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决策有用性、顺周期性出发,提出解决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再一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其价值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改变以历史成本为唯一计量属性的现状,吸纳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建立一个新的会计计量体系.我国的金融工具市场不够健全,缺乏活跃性,且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模较小,使公开的市价无法完全代表公允价值.应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作特殊的考虑,而不能照搬国际上的做法.目前我国实行在表内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条件尚未成熟.但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工具惟一计量属性的地位将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计量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原本被社会各界看好,但是在新准则确立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后,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公司采用了这种新型的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曾一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被人们指认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两年,它的影响已经渐渐退去,世界经济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是各个行业仍然对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自身资产计量持观望态度.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受到考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对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香梅 《北方经贸》2011,(8):136-136
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进行分析,选择了"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论述了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工具计量属性的必然性和无可替代性,并给出了针对金融衍生工具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具体说明了如何运用公允价值来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资产或者负债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并将该损益在利润表中单列反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被指责具有顺周期效应,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公允价值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各自的利益博弈外,还包括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因此,必须加大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完善非活跃市场的计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始于2007年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受到了舆论与华尔街金融家的指责,但是公允价值却具有传统计量模式不具备的特点与优势。就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京 《北方经贸》2010,(2):76-77
选择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有其必然性和无可替代性,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是以公允价值为行业属性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等量均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经常是学术界谈论的热门,公允价值计量慢慢成为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简单地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和应用的原因,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自身优越性、环境变迁,并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施的建议。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的完善与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外部环境建设,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会计计量改革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与会计改革争论进行了说明与探讨。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产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简要分析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层次和会计计量如何恰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发了许多金融界人士的思考甚至质疑,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遗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否应当在我国继续运用以及怎样运用成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公认会计计量属性,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随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受到空前关注.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目前公允价值会计基础仍然存在,但面对金融危机,有必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法,改进特殊时期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以期促进金融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公允价值自80年代以来,应用日益广泛,与历史成本成为两大主要计量属性.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会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很多曾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欧美国家先后宣布了停止使用,使得会计计量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现实可行性究竟如何,是值得我们进行课刻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允价值——理想会计追求的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允价值从其价值内涵来说,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价格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讲的交换价值,由人们的效用价值来决定.金融危机之时,人们对建立在短期市场均衡理论之上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提出质疑,企图通过修订对活跃市场的定义来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价格计量模式,但公允价值市场计量模式的完善又将公允价值引入一个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史航  宋永和 《北方经贸》2012,(8):137-138
从会计角度将金融工具分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会计计量对计量属性有着不同的选择,其中,公允价值已成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坚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必须在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估计、职业判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另外,还要适度、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