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企业技术开发》2015,(36):127-128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就一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稳步实现了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然而近几年,中国频繁地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发生贸易摩擦,严重阻碍了中国对我贸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的看待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已经成为国内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主要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得基本特征和发生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琦  刘宏  李少芬 《价值工程》2005,24(7):127-128
本文探讨了当前我国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文章从入世后我国贸易摩擦的情况回顾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贸易摩擦盛行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间的贸易争端日益增多,美国针对中国产品越来越频繁地发起了反倾销控诉。文章分析中美贸易争端的特点及其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的原产地制度,完善摩擦的预警机制,针对不同产品采取不同的对策及有效地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4.
邵柏春  许燕 《价值工程》2014,(2):150-151
随着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印度对华贸易保护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在WTO成员国中,印度是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总贸易额、进出口商品构成、反倾销的比例等数据的比较,从宏观、政策和产业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印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企业的角度,制定出应对中印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一文 《经济界》2008,(2):88-90
自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中国开始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造成今天的贸易摩擦既有国际因素,也有中国自身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中国应该通过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建立出口产品机制、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携手反击等手段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产品在国外遭遇反倾销的情形越来越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并减少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是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认清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已成为我国企业拓宽国外市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外贸易摩擦的加剧,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市场经济地位的缘起、欧美等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过渡期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飞 《经济界》2005,(5):89-93
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进入一个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后过渡期”。所谓“后过渡期”,按商务部专家的说法,是从2005年1月1日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这段时期,历时两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入世后的关键过渡期,关键过渡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贸易摩擦将呈现出高发的态势。一起又一起频繁发生的案例引起了人们对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广泛思考,尤其是处于后过渡期的中美间的贸易摩擦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国际经济学中关于贸易摩擦的传统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基于静态层面分析,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贸易结构并没有…  相似文献   

9.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贸易摩擦并不是对外贸易主流,不要把反倾销政治化。近来,对外贸易中中国产品屡遭反倾销,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之间经济日益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但同时,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更加剧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频率和激烈程度。本文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着手,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诱因,进而提出后危机时代的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些来,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日渐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已成为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的最大障碍。本文对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及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应对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欧盟标准化的负外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产品对欧的出口,作为中欧贸易摩擦的主体,我国相关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应对。本文首先分析了欧盟标准化的外部性,然后以浙江打火机企业应对欧盟CR标准/法规为例,研究了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一般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陈晓旭  王英 《价值工程》2010,29(31):78-79
本文通过构建外贸增长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中国1991-2008年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了4个主成分。通过综合得分分析,得出: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分为两个阶段,以2001年为分界点,2001年以前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在曲折中上升,2001年以后我国的外贸增长能力出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是有效的和正面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势头缓慢,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当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相一品  聂堃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90-90,92
美国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一直是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发起国之一。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在博弈中必须也只能积极应对,并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极为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区域竞争与合作也日益激烈,要保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贸易结构和政策就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对我国现阶段的贸易结构研究,能有效分析我国当前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方能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成贸易强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向彩虹 《商品储运与养护》2013,(10):163-164,162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国政府应该正视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贸易策略。文中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该种贸易壁垒的四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In March 2018, the US used an immense trade deficit as an excuse to provoke trade friction with China. This study uses the EGARCH model and event study method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major risk event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on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weakened the return spillover effect between the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arket volatilities. As the scale of additional tariffs increased, the volatility of the Chinese soybean futures market declined; however, the volatility of the U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did not weaken. In addition, expanding the sources of soybean imports helped ease the impact of tariffs on China’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while the decline in US soybean exports to China intensified the volatility of the U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In addition, while the release of multiple tariff increases has had a short-term impact on the returns of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the impact of trade friction has gradually de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