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丹 《魅力中国》2014,(26):80-80
我国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坚固的艺术地位,戏曲艺术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审美方向和欣赏价值,其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具有中国浓郁色彩的演唱风格特点和演唱形式,戏曲的唱腔是整个戏曲音乐用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而民族声乐,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唱法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民族特色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根源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又各自展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民族声乐作品,梳理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总结演唱新方法咬字行腔规律、风格韵味和民族特点,力图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及艺术表现,旨在对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亮相2009年第13届重庆新年音乐会主场,由中国首席指挥家谭利华、中国川剧声腔第一人沈铁梅、现代交响乐才子郭文景首度联袂打造。这是一场古老戏曲声腔与时尚现当代交响乐的深度融合、一场东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精彩对话,注定让川剧这一本土文化迸发出震撼民族和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亮相2009年第13届重庆新年音乐会主场,由中国首席指挥家谭利华、中国川剧声腔第一人沈铁梅、现代交响乐才子郭文景首度联袂打造。这是一场古老戏曲声腔与时尚现当代交响乐的深度融合、一场东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精彩对话,注定让川剧这一本土文化迸发出震撼民族和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王春雨 《魅力中国》2014,(11):270-270
戏曲艺术历史久远,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审美取向,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古老典雅的艺术情韵,承载了传播传统文化和正统价值观念的重任,历经积累和沉淀从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久以来,戏曲将艺术和文化巧妙融合,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融表演、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服饰、道具等于一炉,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活跃了百姓生活,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常毅敏 《魅力中国》2014,(27):81-81
现代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创作手段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豫歌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小香玉演唱的《河南人》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为豫歌增色不少。通过对豫歌《河南人》的音乐艺术特征、演唱技巧和艺术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歌曲的特点提出恰当的处理方法,试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表演者或声乐爱好者,提供必要的借鉴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友发 《魅力中国》2014,(1):118-118
声乐艺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有正确的指导灵活的技巧方法。在声乐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更多的是情感体验和感受,要“用心去唱”。我国声乐艺术,是在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洋欧美唱法的精华,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同时,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声乐技巧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这些努力,使声乐艺术的演唱更加丰富,风格更为多样,更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9.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声乐艺术.民族唱法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适合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民歌和创造歌曲.  相似文献   

10.
薛海勇 《魅力中国》2011,(11):251-251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艺术,是世界戏剧的一个分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与文学历来联系紧密.《聊斋志异》的戏曲传播一直是其非语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传统的“聊斋戏”又显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丁煦 《魅力中国》2013,(8):346-346
戏曲服装作为戏曲艺术综合呈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艺术历史悠久,艺术积淀丰厚,对于体现戏曲的规定情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舞台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戏曲创作中,戏曲服装与导演、舞美、灯光、演员、道具等各部门共同完成剧目的创作演出任务。社会在发展,戏曲艺术也随之不断完善,它的发展完善遵循着传承式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保持民族艺术创作原则和特征的稳定性同时,受当下时代审美的影响,对传统艺术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又是对传统的延续,给现在的戏曲服装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漆笑飞 《魅力中国》2014,(17):107-107
作为民族歌曲的创新作品,《忐忑》在创作灵感中融入原始的自然风格和锣鼓经的节奏、伴奏乐器采用中西结合与小规模、声腔加入戏曲、舞台表现方面民族性中添加了怪诞性.作品在这些方面的大胆创新是中国传统民歌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也是民歌多元化发展潮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4.
陶晶 《魅力中国》2013,(10):87-87
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民族声乐艺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声乐艺术一样,最初都是在人类生活中的劳动,宗教,爱情,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方式。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11):108-108
戏曲音乐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离开了语言美,就没有戏曲的声腔美,失去了语言为标志的声腔美,也就没有中国戏曲。更想提高戏曲演员的演唱和发声技巧,就必须从字正腔圆的关系人手。因此“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字真意切”这三条,既是戏曲音乐的基本原则,也是声乐美学的起码要求。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戏曲艺术家,理论家无不致力于探索和讲求演唱,吐字的清与正、真与美,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无话不歌、无功不舞”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可见这个吐字,这个“话”,亦即念白有多么重要,下边就戏曲中念白重要性及念白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由“吴碧霞现象”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碧霞,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的优秀歌唱家。她以其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西方古典艺术作品以及外国歌剧咏叹调的驾驭能力,赢得了国内外声乐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声乐界依然存在着"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纷争的时候,"吴碧霞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不可跨界的观念,她不但跨界了而且在这两类声乐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她的成功在声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扎拉嘎呼 《魅力中国》2014,(17):114-114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世界声乐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与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声乐唱腔艺术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风格与技巧,是中国唱腔艺术的延流与新发展,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蓝观覃 《魅力中国》2014,(17):72-72
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教学中.对其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声乐演唱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思维、人文底蕴精神及艺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声乐歌唱的教学中,其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教师、学生、音乐三方面相互认知、有机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对声乐演唱教学文本、学生对声乐演唱审美实践之间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门类,它代表和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用于区别于他人的文化特性和精神特性.本文基于此简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