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双面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量和质两方面分析了双面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并研究了消费者涉入程度在网络口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双面网络口碑信息中负面口碑占比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会随着负面比例增加呈现倒U型,负面化非重要属性产生的品牌态度好于重要属性被负面化;消费者涉入程度较低时,负面口碑占比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更大,而消费者涉入程度较高时,负面化属性重要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方式,各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网站层出不穷,给大众参与网络评论提供了便捷,给网络口碑创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网络口碑作为新时代口碑传播的主要形式,积极的网络口碑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负面的网络口碑会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加剧企业恶化,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口碑营销对企业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口碑的传播特点与影响进行梳理,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口碑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陶晓波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118-122
文章以以3G手机为例,研究发现,口碑类型与传播形态成为影响感知可信度的两个要素:理性负面1:2碑更被消费者认为可信,个人主控型网络媒介中的负面口碑更被消费者认为可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交互效应,表明在个人主控型网络媒介中被传播的理性负面口碑被认为最可信,而中心主控型网络媒介中被传播的感性负面口碑被认为最不可信。  相似文献   

4.
袁兵  黄静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6):102-105,147
语言对传递信念和态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章基于语言类别模型理论(LCM),将企业家口碑的语言传播类型区分为具体传播和抽象传播两种类型,探讨和检验了它们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家形象的评价和消费者对传播者态度的感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语言传播类型对企业家形象和消费者的感知态度均发挥不同的影响,并且随着企业家口碑效价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发现对于指导企业家后台和前台化行为与营销沟通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高怡  陈琴 《特区经济》2014,(3):237-238
本文首先概述了品牌网络口碑与购买意愿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品牌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同时以手机产品为研究对象,对品牌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品牌网络口碑以及树立品牌信任的产品营销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网络口碑的产生条件及特征,阐述了网络口碑传播的主要载体和主要特点。认为,微时代下网络口碑的传播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口碑模式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作为企业本身想要在信息时代谋得发展,就要积极挖掘如微博等众多信息载体的运用潜力,构建自己的品牌特色,重视网络口碑的传播力量,结合传统口碑传播的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口碑效应。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中奢侈品牌口碑的社会属性较为凸显,口碑发布者的先赋地位会影响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态度。先赋地位是指个体依赖于性别、原生家庭等先天资源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究口碑发布者先赋地位逆转口碑效价法则的机理和边界,揭示出好口碑却带来坏印象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口碑发布者具有先赋社会地位时,其正面口碑反而引发口碑接收者的恶意妒忌情绪,使接收者产生负面品牌态度。而且,当口碑接收者有较低社会流动性感知,或口碑内容具有较高品牌显著性时,口碑发布者先赋地位的负面效应更为凸显。本研究改变了社交媒体情境强化口碑效价法则的片面认知,在实践中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阶层分化感知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并为奢侈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提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口碑传播的影响力要素及其对营销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口碑传播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人际影响力和非人际影响力两个维度分析了口碑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并探讨了在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 ,口碑传播对企业营销创新赋予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键事件法的金融服务消费者在线负面口碑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华  李雪 《特区经济》2008,(9):272-273
在线负面口碑传播是一种特殊的顾客购后不满意反应行为。它不仅具有一般口碑传播的特点,更借助互联网而具有了特殊的性质。本文以中国金融服务业顾客的在线负面口碑为例,首次专门从顾客角度对在线负面口碑行为的性质和驱动因素作了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电子口碑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关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正面或负面评价。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子口碑在消费者层面与企业层面的影响力,其次从人际层面、虚拟社区(小群体)层面以及在线社会网络(大群体)层面探讨了电子口碑影响力的产生机理,再次分析了如何在电子口碑营销实践中促进正面影响以及规避负面影响,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仅有27个品牌参与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开始以来,每年"双十一"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举行的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社交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购物也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购物途径。网络口碑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讨论e WOM来源可信度、顾客满意度与顾客预期对网络口碑有效性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12.
宗莉 《科技和产业》2013,13(9):62-6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娱乐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的购买行为由现实中的实体店转化到网上的购物方式。文章基于虚拟品牌社区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网络口碑营销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虚拟品牌社区是网络口碑营销的重要平台。在这种平台上不仅对于社区成员来说能够分享购买体验和购买信息,同时对于商家来说也能够以低成本收集市场信息,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应用基于主体的系统仿真方法,分析了消费者主体行为的交互规则,重点研究了市场上的口碑效应对新产品扩散有显著地影响。在创新扩散理论与品牌传播的契合下,进一步发现,企业的市场进入时间、产品的质量和口碑强度、企业的营销力度都会对品牌扩散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对信息采纳模型的建构,从网络口碑信息质量维度(相关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来源可信度维度(可靠性、专业性)出发,构建网络口碑对购买决策影响模型,探讨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并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网络口碑的关键点,进而对企业运用网络口碑营销提出合理建议:企业应该加强对网络口碑的质量管理,及时有选择的更新;企业应该积极鼓励购买者发布网络口碑。  相似文献   

15.
品牌负面曝光事件会产生溢出效应,对竞争品牌和品类产生负面影响。文章聚焦此现象,从消费者信息加工视角,引入品牌联想和联想网络理论,揭示了品牌负面曝光事件溢出的内在机制。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消费者焦点品牌联想、竞争品牌联想和品类联想在负面曝光事件溢出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且联想净值越小,联想独特性越小,消费者对竞争品牌和品类的评价越消极,负面溢出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服务失误作为研究背景,以消费者正面口碑传播意愿作为因变量,探讨促进消费者正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理。首先,文章通过探索性研究发现,服务补救、感知控制是影响消费者正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关键因素;其次,将服务补救细分为有形补偿、响应速度、道歉和补救主动性,验证了它们对正面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再次,检验了服务补救在影响正面口碑传播意愿过程中感知控制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感知控制在有形补偿、响应速度和补救主动性对正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道歉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最后,分析了该研究的管理启示、研究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晓翠 《上海国资》2012,(10):98-100
一条《花露水的前世今生》的网络小短片,让人们再次对六神刮目相看。无论是创意还是内容,都赢得了消费者的极好口碑。业内认为,这是一次成功而且成熟的品牌运作,在众多国产“老”品牌中显得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市场开展口碑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碑营销依靠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来传播企业的名声,是一种极为廉价而又高效的营销方法。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氛围造就了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口碑营销的运用是企业营销传播实践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口碑营销策略,解决当前口碑营销运用中的障碍因素对开发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通过主副品牌战略进行品牌延伸,而产品伤害危机频发的今天,使企业享受主副品牌战略优势的同时,风险也急剧加大。本研究引入信息加工及情感迁移理论,运用准实验室法探究受害型、过失型、蓄意型副品牌伤害危机对主品牌的溢出影响:受害型副品牌伤害危机激发的消费者负面情感强度最低,主品牌评价变动最小;过失型、蓄意型副品牌伤害危机引发的负面情感强度以及主品牌评价变动没有显著性差异;副品牌伤害危机引发的消费者负面情感强度越高,消费者对主品牌评价负向变动越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市场机制及消费者的角度分析负面评价对产品品牌所产生的影响力入手,主要分析了消费者的3个特性,即对产品熟悉的程度、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高低和处理评价的目的对于负面评价的影响具有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