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第一册中有四件与敦煌寺院经济活动相关的文书,其中两件为算会牒文书,一件为寺院买舍契文书,一件为寺院对酒户进行算会的文书.两件算会牒文书在丰富了敦煌寺院算会牒文书的同时,又在某些细节上与以往所见算会牒文书表现出不一致性;买舍契文书为我们提供了敦煌寺院买屋舍的实例及认识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的另一视角;寺院算会酒户文书则对认识敦煌寺院与酒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敦煌出土文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寺院经济文书,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利用这些文书研究唐五代时期敦煌寺院经济,在敦煌寺院的财产和收入、敦煌寺院支出及同外界经济交往、敦煌寺院的阶级关系、敦煌僧侣的个体经济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书显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教团都司对教团经济进行严格的管理.都司发布了防止教团财产外流的宣言,不定期对教团的全部资产进行总体清点与核算;都司僧官亲自收取佃户缴纳的地租,参加寺院及教团其它机构财物的算会和点检,审核交割点检历状和算会牒;寺院等机构的僧官和僧职人员的任职和辞职都必须经过都司的同意.都僧统还亲自过问普通僧职人员和依附阶层的经济利益.敦煌都司的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它地区教团的经济管理状况.  相似文献   

4.
敦煌僧众"居家过活"被视为敦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李正宇等先生认为源于吐蕃佛教等原因,但这实际上是过于突出敦煌的独特性了。当将整个唐帝国后期的佛教发展纳入考虑范围,便会发现居家并非敦煌一地独有的现象,诸如山东等地亦是如此。多地出现僧人居家现象,实际上是僧团严重膨胀、寺院经济衰退,以及地方僧众与世俗家庭关系不曾分割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于飞 《经济研究导刊》2014,(20):233-23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佛教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同步成长,如今寺院的经济实力普遍雄厚,其所支配和运用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为了使佛教组织能更好地开展和推进佛教文教事业以及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避免因资金运用不当产生消极影响,佛教组织自身对寺院经济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归义军时期敦煌净土寺的西仓和东库为该寺常住斛斗的储存地,西仓司和库司分别为二者的管理机构。西仓和东库平时是独立经营管理的,算会交接亦是分别进行的,但在全寺财产的算会交接中需要将二者的斛斗分类汇总统一。净土寺的常住什物可能储藏在东库,亦可能设有专门的藏储仓库,设有专门的机构及负责人,定期点检后交接。最后,在全寺内部的财务交接中常住斛斗和常住什物则是统一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占有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敦煌文献资料分析唐五代敦煌地区寺院的土地经营特点。敦煌寺院土地主要分布在各大灌渠,夹杂在俗田之间;土地规模较小,主要来源于僧俗信众的施舍及寺院自己购买;寺院土地以田庄自营、租佃等经营方式为主。敦煌寺院地产与中原寺院地产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在经营方式上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8.
唐代国家对寺院经济的控制——以寺院土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是我国由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确立表明中国走出中古强制性的统制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土地关系的演变就更有意义.唐代的寺院土地是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僧尼赖以生存的资源.国家如何管理和控制寺院土地对于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寺院土地的授受和买卖的管理入手来研究唐代国家对佛教寺院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姜伯勤先生的《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是凝聚着著者十余年心血的力作,其开掘问题的广泛、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敦煌学和经济史学的研究别开了生面。 一 此书从敦煌寺户制的历史前提谈起,着重探讨了吐蕃管辖期敦煌的寺户、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常住百姓以及寺户制衰落后敦煌寺院各种生产者的身份、地位和实际经济状况。 对于蕃管时期敦煌寺户的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不少中国和外国的知名学者致力其间,研究成果不断有所前进。姜伯勤先生在中外学者已有大量著述的前提下,重新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非掌握了世人罕知的新鲜材料,他靠的是:一、对于有关资料进行更全面而精审的整理;二、具体、细致地分别考察寺户  相似文献   

10.
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王荣国两晋福建出现了佛教寺院。福建佛教届汉传佛教系统,不言而喻,汉传佛教信仰的基本信徒是汉族民众。汉族本非福建的固有民族,而是从外部迁徙入闽并发展起来的。汉至两晋时期,北方不断有汉族移民入闽。所以对“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进行...  相似文献   

11.
寺院(宗教)财产是解决寺院自养及寺院教职人员经济生活问题的物质基础,其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问题关乎宗教健康发展。《物权法》及相关立法肯定了宗教团体的财产所有权,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开放性立法之需求,为我国宗教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对青海寺院财产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魏晋以来佛教的中心差不多一直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大城市如西安、洛阳等。唐末五代时期南方佛教寺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在福建、两浙等地割据势力的竭力扶植下寺院发展更快。然而北方地区却经历着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因而北方地区寺院衰落得不少。入宋以后北方寺院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3.
苟建宏 《经济师》2005,(11):292-292
1.石油企业财产管理的现状的要求.目前,石油企业财产管理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相结合进行财产的实物管理、账物管理,财务部门使用的资产管理软件主要为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具体的财产使用均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负责对财产的实物进行新增购置登记、内外部调拨、正常或意外报废、毁损的登记使用情况即进行财产的实物管理;同时负责对财产进行账务管理,从账务上进行新增购置登记、内外部调拨、正常或意外报废、毁损的登记,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  相似文献   

14.
略论唐代寺院、僧尼免赋特权的逐步丧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寺院经济是封建统治阶级扶植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地主经济。封建统治者由于崇奉和利用佛教,曾经赋予僧侣地主以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寺院经济曾经是享有多方面特权的地主经济。根据史书和佛典的记载,自佛教传入中国以迄隋代,僧尼都“不贯人籍”,“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所以寺院一直成为百姓“规免租役”的渊薮,寺院经济因而获得大量的土地、劳力来源。南北朝时寺院经济的高度繁盛,正是与其稳固的免赋免役特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地方财政支出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出土古藏文支出帐的分析,吐蕃统治时期地方财政支出存在两种管理规制与三层管理体系;吐蕃王室对佛教的重视,一方面保证了地方寺庙开支,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地方寺庙财产的控制。地方财政支出侧重地方行政、军费、宗教费用三项。对比汉、藏文书发现,吐蕃统治时期地方的财政支出核算周期与会计方式与陷蕃前存在较强的连续性,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处于会计发展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寺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在南北期时期有了初步发展.隋及唐初护持佛教的政策,佛教信仰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佛教宗派的渐次形成,以及世俗地主制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推动寺院经济发育成长,成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之一翼.唐朝前期,各地寺院普遍有了不同形式的以寺田为主的寺产.各地寺田,多有实行庄园式经营者,显示出寺院经济的臻于成熟.寺院庄园的发展,大致以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12—756年)为分界,以寺庄内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为内容,呈现出由前期向后期的阶段性转变:生产关系的主体由农奴式在客制向半农奴式庄佃制转变.唐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 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 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 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 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 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 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 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 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 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佛教界产生了巨大变革,寺院管理体制的改变紧追其后.坐落于现代都市中的寺院,为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寺院中有了商业活动,部分寺院推出自己的"寺院产品"以迎合这种"精神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寺院经济文书羽677和羽703为同一件文书而可以缀合。羽677+羽703是公元914-918年间灵图寺或金光明寺对本寺常住斛斗进行算会的底稿,它的存世不但丰富了敦煌寺院经济文书的内容,为了解敦煌寺院经济增添了新的资料,而且还由于其记载了张承奉、曹议金等历史人物的活动而在认识归义军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名茶大多出自名山寺院,名茶产于名山寺院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具有相对充裕的土地、劳力以及稳定的消费需求条件。寺院与名茶相辅相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寺院名茶生产与生活的自身特点。由于寺院名茶的发展,从而对于寺院经济及其整个佛教事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寺院经济以丛林经济为主,名茶生产更为普遍以至于持续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水平,这一切是与寺院名茶生产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