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曾经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下降趋势。日本储蓄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还将影响世界经济。通过储蓄理论与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得出日本储蓄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研究日本储蓄率变动对中国调整高储蓄率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非常重视资本积累。1950~1955年间,日本的积累率为23.8%,而美、英、法三国分别为7.7%、13%、17.6%。1956~1970年间,日本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40%,比欧美各国的积累高很多。日本积累率高的原因主要是日本的储蓄率高。日本的储蓄事业是非常兴旺的,个人储蓄率(即储蓄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是最高的。1974~1976年平均为22%~23%,最近几年为18%~19%,而美国只有5~  相似文献   

3.
日本个人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今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个人储蓄率多年来一直名列榜首,保持着高水平。197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储蓄率分别为:美国8.8%、英国8.3%、西德14.6%、法国14.1%,而日本则高达23.7%。但从1975年起,各发达国家的个人储蓄率普遍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美国2.4%、英国0.9%、西德1.5%、法国2.0%,日本的下降幅度最大,为6%,从而缩小了差距。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高储蓄率已为众所周知,多数人在分析日本高储蓄率的原因时都从日本国民的勤俭节约传统、政府鼓励储蓄的各项政策及日本众多储蓄机构的激烈竞争角度进行分析,我认为日本国民的“勤俭储蓄”,一方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的文章说,人们在谈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时候,想当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储蓄率过高.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相似文献   

6.
二次战后,日本凭着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通过改革和调整,促成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直至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令人注目的世界经济强国。从某种角度来看,战后日本是以“储蓄大国”转变成“经济大国”的,这一经验值得我们探索与借鉴。一、战后日本如何提高和维持高储蓄率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高增长率没有高的储蓄率是不可能维持的”。持续的高储蓄在相当大程度上支撑了战后日本的高投资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GDP、投资量、劳动量、居民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一国居民储蓄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居民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陈刚 《浙江经济》2011,(12):7-7
日本长期低利率、低税负、高储蓄率支撑下的债务结构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美国的储蓄率变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拟合美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趋势。以此为基准模型,我们引入78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反事实实验来检验19602008年间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是解释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这一结论不受是否发达国家和数据库来源不同的影响。因此,高储蓄率国家与低储蓄率国家之间经济失衡的根源是TFP增长率的差异,而这是不能通过汇率政策来消除的。要解决跨国储蓄率差异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发达国家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