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淑敏  杨璐 《魅力中国》2010,(26):298-299
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作为人类对于自己行为模式的反思越来越受到关注。庄子的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人与天一”的整体观、“齐万物”的平等观、“法天贵真”的技术观、“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态自由观等,这些思想对今天生态伦理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可逆转性,已向人类行为发出了严重的“红牌”警告。要求人类从更深层次的理论高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伦理学的建立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从反思人与自然、技术与环境伦理关系的角度,分析知识经济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与高新技术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50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其范围之大,力度之强,让人始料未及,对中国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应、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其看似不期而至,像只是发生在中国的“冻”雪灾象,而冬天长年温度在20多度以上的中东却也大雪纷飞,世界气候异常,天气在有意与人类作对。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发生眼前真实的“后天”灾难!这是人类在倡导现代工业文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过程中所种下的工业化恶果。  相似文献   

4.
彭隽华 《中国经贸》2014,(19):56-57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衰落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并分析了人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整合关系,指出人在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核心主导的角色,进而论述了我国在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战略取向:优化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的核心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邵瑜 《发展》2012,(8):121-121
中医与人文水乳交融,人文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人文教育的过程。一、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服务于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用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从古到今,中医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非常重视使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使其人格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但人类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陶醉于对地球资源的无度消耗,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给人类家园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中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  相似文献   

8.
素有“华厦翡翠、人类绿舟”之称的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山区,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87.29%,是国家生态示范县。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县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揉合,充分发挥其独有的生态优势,推进循环经济,追求和谐发展,打造绿色家园,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优美、居住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壮大、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佐 《科学决策》2006,(5):64-64
最近,沙尘暴再次肆虐大半个中国,昭显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4月22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地球日“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方式及科技创新应用”座谈会的专家认为,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运用科技自主创新、走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新型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田径运动是人类创造的健康文化。蕴含着“公平竞争、顽强拼搏、共同协作、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现代田径运动文化具有竞技价值、健身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等,其本质功能“服务大众”,一方面提高人民体质,一方面发展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张筠 《中国西部》2011,(23):71-71
“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简单而朴素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高度转化。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和财富的阶梯,而是丰富人陛、提升价值、完善自我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后路。海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省第四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氛围,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是全省生态建设的目标,白书记尤其重视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号召“帮助和推动中部地区的发展,保护好中部地区宝贵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春霞 《魅力中国》2014,(10):22-22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近代,我们都在寻找另一个家园,但都无功而返。说明地球只有一个,家园也只有一个。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有害的影响。环境问题多种多样,有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相似文献   

14.
20年打造生态山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一再证明,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一时受益,常常需要几代人来偿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惟一的交换条件是人类必须珍惜这一权利,无度、贪婪地开发,大自然将毫不留情地报复;合理、高效地使用,大自然则会给以更丰厚的回报。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我们所有的人,重新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除了眼下热热闹闹的清洁大行动,更重要的,是思索未来,思索我们该如何建设和善待未来的生存环境。这个时候,生态这个词儿,的确比任何时候都能打动每个人的心。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开始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包括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脱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人口基数大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不仅自然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应对全球化经济的大潮和“绿色壁垒”的挑战,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近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我省成为全国第6个明确提出打造生态省的省份,这将对山东经济、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王金凤 《发展》2009,(6):84-84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相似文献   

16.
“一切产品的开发首先是更好地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人格,这点很重要.现在西方很多高新技术产品在研发时.都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符合人性特点和人性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产品生产的过程是否会对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种理念是值得中国科研人员学习的。”以诚信优质,科学创新为立身之本的乐普掌门人,在访谈之初就流露出浓重的人文情结,  相似文献   

17.
朱海青 《魅力中国》2010,(13):139-13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翻阅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并非天赋,而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  相似文献   

18.
柯山 《中国西部》2010,(8):64-67
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可以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艾辩证法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确“解释世界”,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改变世界”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每个青少年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得到应有的公平机会,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要将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加以认识,胡锦涛提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