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全面地被世界经济体系所裹挟,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国家力量的制约与牵引,以及市场经济的渗透,一方面中国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传统经济文化结构遭到解构,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基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石羊镇的调查,以其作为中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的个案,从微观的层面对中国民族经济转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农村现代化中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农村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然经济,解构着传统政治权威主义,促进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赋予了农村社会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根据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在推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同时,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民文化观念的更新,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中国农村村庄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中国农村可以分为南方、中部和北方三大区域,其中南方地区多团结型村庄,北方地区多分裂型村庄,中部地区多分散的原子化村庄.区域村庄结构的差异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有关.通过村庄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比较好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特质,从而可以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恰当的中层理论模型.从村庄结构角度来讨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不仅是理解中国农村的重要步骤,而且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与科层治理模式和市场治理模式比较,网络治理具有的多元主体平等、协同治理的独特自在性更契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要求。论文首先阐释了农村环境污染网络治理的内涵及框架设计,进而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网络治理面临的价值目标异化、治理主体权力结构失衡、治理层级结构单一和运行机制形式化的困境进行解构。最后从培育合作治理理念、明确治理权责、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网络结构和建设网络化治理机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部门的工资决定已经摆脱了传统部门保留工资的约束。依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中国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过度吸纳导致的农村空心化成为二元经济的最主要表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是逐步消除经济二元性,应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使农业转变成利润导向性产业,使再生产性资本能够在农业或农村寻找到足够的经济机会,改造传统农业,引入农业新技术和新的生产要素,培育农村经济组织,丰富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内涵,使农业劳动力配置摆脱耕作经验的硬约束,从而打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资本的逐渐消解与现代社会资本的不完全成长构成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结构断裂性情境。由于受到社会资本的情境性限制,村民在村庄重构过程中的个体选择行为表现为一种经济理性与从众心理相结合的非理性选择,导致作为主体的农民在村庄重构中集体失语。培育农村现代社会资本成为解决当前村庄重构中农民利益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资本对自身情境性限制的工具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3,(9)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从宪政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之一就是改善民生,即改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功能之二是价值分配平衡,促进分配公平;功能之三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  相似文献   

10.
陈建洪 《开放时代》2023,(4):108-122+8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是中国理论、中国学派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费孝通形象表述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结构也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意象。同心圆波纹结构的差序格局首先指向作为中国基层的乡下社会。费孝通以乡土中国来缩影式地描述中国这个整体。同心圆意象其实并非费孝通的独创,它曾以不同形式见于西方古代哲学典籍和现代研究文献,并非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与平面、静止和规则的同心圆意象相比,量子力学的时空引力场和相互作用的自我光锥可以更好地解释当代社会关系立体、动态和变异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才溪乡8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是其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历程,也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缩影。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城乡差距的主要措施。因此,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推动两者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发挥政府主导和县镇中介作用,抓好各项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引起中国政府重视,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但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资金不会无限加大,这就要求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效率。结合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借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3.
谭同学 《开放时代》2009,(8):114-129
在分析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的基本特征时,已有研究策略主要是对“差序格局,,概念饰以新的限定条件或对之进行再解释。但循其内在核心机理进行新的概括,亦值尝试。在此视角下本文认为,与相对封闭的传统乡土经验不同,当代半封闭的乡土经验使得熟人社会中村民间的共同感弱化,乡村社会结合具有鲜明的、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实利化倾向,从而在总体上形成了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村出现的不良亚文化是我国农村文化变迁中的不良内容。这种变迁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发展,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所呈现的经济发展跟与之不相适应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农村不良亚文化的产生有其经济学根源,它最根本地反映了农民的经济诉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s)1988-2007年的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福利体系的大小、结构及其再分配性质。本文发现,中国的福利体系仍然存在巨大的城乡分割,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更全面,福利收入更丰厚,其福利水平接近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农村的福利制度则不完善,福利收入非常微薄。同时,城市的福利收入体系尽管近几年的再分配作用有所减弱,但总体而言是累进的,有效降低了收入不平等。而农村的福利体系几乎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没有影响,但从2007年的结果来看,农村累退的福利体系开始向累进的方向转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收入在2002-2007年间大幅度增加,并发挥了巨大的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1997-2009年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及变系数模型,利用控制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率等因素,对中国30个省市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而地方政府保障性支出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就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半数以上的地区其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内部保障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其影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强地方政府对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国以来第三个黄金发展期,农村农业形势很好,但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头号问题。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认识,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必须从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体制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城乡体制的差距是根本的,是目前最大的差距,许多城乡差距之间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第二次改革,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从小康目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邓小平和江泽民两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 ,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要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主线 ,以对农村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 ,以对人力资源的优化培育为手段 ,加紧发展城镇二、三产业 ,解决城镇化的产业支撑问题 ,并对一产实行农场化管理和“农场主”经营。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走新型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欧盟农村发展计划及其农村发展行动联合计划(Leader计划),有效促进了欧盟农村创新体系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农村社会化创新,是欧盟推动农村发展的一种创新陛政策实践。通过对欧盟Leader计划、欧盟农村发展计划及推动农村社会创新的政策措施等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推动我国农村社会化创新的建议: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农村社会创新;利用经济刺激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生态补偿,引导农民保护环境;建立公私合作伙伴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冲击.新一代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激发了农村要素结构的重组,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化投资力度等对策化解这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