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推动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组合形式的变化。当前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由粗放增长型转变到集约增长型。“十五”期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的主导型经济发展所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源在转变政府主导经济的方式,理清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从重庆市经委工作职能来看,“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基本思路与做法应该是:  相似文献   

2.
师政清 《发展》2010,(1):89-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沿袭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经济增长的道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师亚红 《特区经济》2009,(4):207-208
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及效益,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效果。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并未实现彻底性转变,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危害生态环境,引发资源高耗、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九五”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角度看,就是从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变;从经营方式角度看,则是由粗放型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回顾内蒙古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结构失衡。这是典型的以外延扩大再生产和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也具有代表性。今后十年五,内蒙古经济能否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关键要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的快慢。如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跟不上全国的步伐,那么内蒙古经济与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因此,加速转变增长方式是“ 九五”时期及其后十年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长期任务。对此,必须树立起高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推进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调整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政府机制改革, 建立有效宏观控制体系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四个方面, 阐述了实现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地增长应必备的条件和与此配套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徐剑锋  袁丽 《浙江经济》2005,(20):36-3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管理职能的调整,需要全社会加大技术投入,但现阶段浙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加强市场化变革与产业组织优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近29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注目和国人振奋的辉煌成就。作为21世纪全球关注和向往的中心,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在逐步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整个句子的内涵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永华 《中国经贸》2011,(6):161-161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充满挑战,而加快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然而,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同时攀升,“增长型失业”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在转型期,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增长的矛盾,备受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常红军(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兰州,730070)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沿袭着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特征。由此导致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知识积累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支撑点。经济增长将达到多高,是由经济增长线的斜率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小小的波动来决定的。经济增长线的斜率,是由知识积累及创新的速率决定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转变将精力集中在商业周期、忙于微调的传统做法,政府应当制定出促进科学知识发展的政策。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方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已经谈论多年。早在1995年,中央就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2.
浙江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快速增长后,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浙江经济要再上一个台阶,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主要靠物质资本积累的早期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靠知识积累、技术改进和效率提高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必须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政府职能从管理型的全能政府向服务型的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转变,对实现上述两项转变,从而提升浙江的整体竞争力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新表述,蕴含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本文系统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演进过程,阐述了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提出了建立幸福指数评价指标、建立责任政府、明确政府的责任目标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生 《南方经济》2005,(6):73-75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依赖的因素之一是信息化,广东经济要继续保持持续的高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本文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产业整合和完善体制与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容,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定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宁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标模式是:经济增长集约度增加10%以上,形成两大支撑产业,促成三种优质生产要素,推进两大资源节约利用和“三废”有效治理。未来宁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路径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经济制度,强化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经济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发展工业化道路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仍未消除,在很大程度上,转换增长方式和消除障碍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本轮经济存在着粗放型增长方式占主导、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瓶颈,经济结构失衡加剧、难以有效持续增长,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经济过热、经济运行出现波动,高增长低就业的经济发展格局、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差距拉大、社会分配明显不公等五个主要问题。因此,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加以治理,以便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设施运输网络更趋完善,基础保障功能显著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受传统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技术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等创新突破不够,交通运输业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增长阶段。随着科学发展观践行的深入,特别是中央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重庆未来发展的新战略任务,将引领重庆进一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步伐。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重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重要增长极、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 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绩效并不明显。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2004年的GDP占世界的4.4%.但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和氧化铝的消耗量却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这一事实说明制约经济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还没有解决。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说,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并没有到位。下面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的形成过程为主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