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成为世界石化产品的热点消费地区,也是世界特别是亚洲主要石化生产国(地区)相争夺的目标市场,中东地区利用资源和成本的优势,大力发展石化工业,今后其新增能力将主要针对东亚和西欧地区,我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业更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主要目标就是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2.
鸣铮 《国际贸易》1997,(7):50-52
呼唤“大兵团”——大型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鸣铮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据了解,国际上一些大企业的产品出口额占其销售额的20%左右,而我国大多数特大型石化企业的这个比例还不到1%,有的大型石化企业的这个比例仅在0.08%—0....  相似文献   

3.
《化工科技市场》2004,27(12):56-56
日前,上海高桥石化14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产出合格产品,标志高桥石化为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即在原油加工又上一个等级。作为中国石化的炼油基地之一,高桥石化长期以来从适应环保和汽车工业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造老装置,建设新装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升油品质量,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化工程。  相似文献   

4.
田延 《国际贸易》1997,(5):46-48
继续走低的石化产品———世界石化市场199798年走势预测田延世界石化市场在90年代初期经历了4年的低谷徘徊后,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好转,石化产品和聚合物需求的上升,过剩能力的消化,终于在199495年峰回路转,价格涨到8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水平,石...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内部市场已经由供给不足转变为总体供过于求,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在达到量的平衡后,逐渐向消费升级与质量提升的方向转变,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对石化产品的供给侧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正是对当前时代市场环境的深度分析和积极适应。本文以石化产品为切入点,通过对新常态下石化产品供给侧营销相关内容、现存问题和不足原因等进行分析,探索新时代进行石化产品供给侧营销的有效策略,为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及传统制造业发展提供些许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要石化产品需求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我国石化产品的市场现状及相关行业对石化行业的需求。同时预测了我国石化产品2005和2010年的供需情况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黄美龙 《新财富》2004,(7):68-69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齐鲁石化”、“扬子石化”等龙头企业成为石化行业2003年复苏的最大受益者.4家的净利润之和达到石化上市公司总额的95.6%。数据显示,石化产品目前仍然供应偏紧,行业复苏的局面今年将持续,预计拐点出现在2006年的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8.
倪明 《市场周刊》2001,(24):108-109
石化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氨和其他化工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增长最快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石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国际石化厂家竞争的主要场所之一。我国石化工业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基础。“九五”期间,通过重组改制,调整投资方向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规模、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我国石化产品仍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大量廉价的国外进口产品对我国石化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在国际石化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国内石化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对石化行业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跨行业进行重组,从根本上打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面,增强了石化集团的市场垄断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经过纵向一体化的整合,均建立起我国石化产业上中下游完整的发展体系。对于中国的石化行业来说,目前影响行业经营状况的因素既有市场经济因素,也有计划经济成分,实际上,中国的石化行业还处于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之中。随着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经济信息化,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和全球营销,竞争更为激烈,中国石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2001年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美国“9.11”恐怖遇袭事件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石化产品需求减弱,国际市场一些主要石化产品价格下滑,受此影响,国内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原料市场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石化产品价格全面下跌。  相似文献   

10.
经过2001年尤其是下半年的价格下滑后,2002年国内主要石化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预计2003年市场形势较为乐观,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石化产品的需求较为旺盛,预计大多数品种平均价格将高于2002年。  相似文献   

11.
宁江明 《现代商业》2012,(35):67-68
石化产品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价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价格分析方法不仅影响到石化产品的营销效果,而且决定着石化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已经十多年,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同新形势下国际化的石化产品市场接轨是石化企业应当充分予以考虑的现实问题。落袋价格分析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石化产品经销价格分析工具,正成为石化企业进行精细化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落袋价格分析在石化产品营销活动中的应用作为石化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具体应用,是我国石化产品逐步走向国际竞争市场,取得相当部分国际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国际石化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本文立足于新形势对石化产品营销活动的具体要求,从落袋价格分析在石化产品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出发,以全面促进石化产品的营销业绩,不断提高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对如何在石化产品营销活动中应用落袋价格分析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石化产品营销活动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化工科技市场》2009,32(1):56-57
受到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近日有3家公司公告了其停产、减产计划。其中,S上石化因产品价格跌幅超过60%,全年亏损将接近50亿;中核钛白则因此次停车使全年亏损增加约800~1000万元。S上石化今日表示,2008年12月19日起,中国调低了成品油价格,增加了炼油亏损。公司已根据石化产品的市场情况,对公司生产计划进行了应对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上海锦炼石化销售部是中国石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1995年12月投资组建的国有石化物资流通企业,主要经营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的异丙醇、异丙醚、环丁砜、润滑油添加剂等产品,同时还代理代销中国石化催化剂齐鲁分公司的催化裂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熊伟 《财经界(学术)》2014,(35):134-134
伴随国内石化相关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石化产品的销售市场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本文根据自身市场及销售的特点,在目标市场因其替代性和狭小性产生的叠加效应下,对石化产品本身的特质进行全方面的营销创新,企业应围绕其物流服务、互联网建立网站门户以及与当地政府共建良性互动等方式,为其产品销售取得理想业绩。营销管理是为了体现企业或单位的目标,保持和建立与目标市场互通互利的关系,从而对企业产品项目进行规划、分析、控制和实施。影响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需求管理,即对于时下市场需求的评估和预期,并针对此现象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15.
《化工科技市场》2010,(7):44-45
目前,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业门类比较齐全,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需要,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十二五”能源规划又给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石油石化装备业也存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化工科技市场》2010,(10):58-59
全球工业分析公司(GIA)日前发表的全球可再生化学品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在产品创新、政府支持、能源价格上涨、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可再生化学品市场份额将快速上升,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569亿美元,将与传统石化产品形成竞争。  相似文献   

17.
《化工科技市场》2010,(11):43-44
中经石化产业景气指数报告及相关行业数据表明,三季度石化行业景气状况呈整理态势,进入调整区间。随着石化产品消费旺季的到来,节能减排工作的稳步深入,四季度石油行业和化工行业表现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8.
《化工科技市场》2008,31(2):45-46
据CEFIC预计,欧洲化学工业产量(不包括医药)2008年将增长约1.9%,低于2006年2.1%和2007年2.6%的增长率。由于2006年几套石化联合装置技术问题的解决,2007年的增长率高于前5年的平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日益加强。我国石化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增加了石化产品的营销难度。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品营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石化企业只有创新产品营销策略,才能在新的市场需求中取得突破。本文对新时期我国的石化产品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提高石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化工科技市场》2007,30(5):55-56
由于中东和亚洲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美国市场分析人士近来提出了所谓的2008年问题。该问题基于以下分析:当2008~2010年中东和亚洲新建及扩建项目全都建成投产后,全球石化产品市场将出现供应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