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徽州盐商的销盐纠纷与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徽州盐商在与其他地域商帮竞争时一致对外,然而常因销盐区域、销盐定额和行销方式等在其内部形成种种利益纠纷,并进而涉讼公庭。由于管理运盐销盐的机构在地方官府以外更有盐运司和纲盐局等,利益关注点不一,使得销盐诉讼较之一般民事诉讼甚至商业诉讼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2.
明代徽州“义男”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徽州农村“义男”颇为盛行。传统观点认为“义男”即奴仆或变相奴仆。而从黄册底籍等文书资料看 ,农民和地主家庭均有蓄养义男者 ,类似奴仆的义男只是义男的属性之一。一些自耕农、佃农家庭收养义男并立为户主 ,义男和义父家庭的结合具有社会互助性质。在徽州这样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 ,义男作为异姓继承者存在其间 ,表明宗族势力统治的松解。明中叶以后 ,在国家修正的法律条文中 ,承认了农民家庭义男的财产继承权和人身自由 ,这是明代社会变迁在法律制度层面的一种反映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析明清徽州盐商文化人格于海根地处明山秀水、钟灵毓秀的新安江流域万山丛中的徽州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个独特的商人群体,其活动范围“几遍宇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当时,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①然而这支活跃于明清经济舞台的徽州商帮,真正称雄...  相似文献   

4.
把莞商与深商、潮商、温商放在一起比较,并不是犯了攀比的毛病,非要一较长短不可,而是要把莞商放在中国商帮文化的大背景下观察,对比是免不了的.事实上,每个商帮由于地域文化、历史发展、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精神、经营之道也会有所差异,进行一番比较,也许会对其个性等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6.
明清时期,我国民间纠纷和诉讼多于地方范畴内得以调处。在明代徽州,民间调处大致经历了从里老调处向乡约保甲调处的演变。明中期以后,宗族、文会等社会团体在民间调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清代郊商与海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郊为清代闽台地区从事海洋贸易的商业贸易组织。它随着清政府海洋政策由禁海至开海的转变和台湾的开发而发展壮大,至清政府割让台湾于日本后走向衰落。郊商作为郊的运营主体,在郊的组织管理下,从长期的海洋贸易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经营模式,有效地确保了贸易往来安全顺畅的进行。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郊商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海洋文化,它在诸多层面上均呈现异质性,但在传统文化的强势包压下,郊商文化的屈服和妥协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明初山东盐区实行盐商专卖的引盐制度,盐商通过“北支”和“东支”两条路径分别向内陆和沿海地区输送盐斤,然而受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盐商不至、官盐不通。为此,明中叶,官府在沿海地区废引改票,允许灶户自产自销,食盐专卖权遂从盐商转移到盐场系统。不过票盐法下的食盐运销实际上由地方豪强所把持,他们向灶户收购盐票,并通过层级市场网络销售食盐、赚取利润。虽然明廷有意通过票盐差役化遏制地方豪强的参与,但是随后的“新行盐票”则取消了盐场系统对于盐票的垄断,任何百姓向所在州县纳银领票后,皆可在本境内运销食盐。这一重要的市场化转型,是德平县葛氏家族受盐利驱使而进行政治运作的结果,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沿海地区的票盐市场嵌入当地的政治关系网络,并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8,(5)
《民法总则》实施不论是对民法典的整体制定,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受到《民法总则》实施直接影响的商主体,如何理解这些调整变化,如何尽快适应新的法律规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梅莉 《现代财经》2005,25(12):74-78
明代的香税以泰山和武当山的数量和影响为最。武当山香税的征收始于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是明代最早征收香税之地,由湖广布政司和提督太监委派的官员即均州千户所千户和太和宫提点负责。打着维修庙宇的旗号而征收的香税,在嘉靖以后还用于赈济灾荒,抵宗藩、官兵俸粮之不足等事项,正是明代中后期国家政治腐败、财政危机、加派风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