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竞 《活力》2009,(11):99-99
翻译本质上一种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翻译整个过程包括两次交际:原文作者和译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即原文的理解与译文的表达。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不理解就不能表达。表达则是翻译的关键。是理解的具体化和深刻化。  相似文献   

2.
吴竞 《活力》2009,(21)
翻译本质上一种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翻译整个过程包括两次交际:原文作者和译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即原文的理解与译文的表达.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不理解就不能表达.表达则是翻译的关键,是理解的具体化和深刻化.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过程最活跃的主体,但受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其主体地位长期被忽略。文章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企业简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探讨,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包含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译者应在尊重原文作者和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目标和译文读者的情况,充分发挥主体性,合理筛选和调整原企业简介信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再创作,以获得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受文化干预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这里借助迪尔茨文化逻辑类型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层层思考,目的在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者能够在“充分性”和“接受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好的平衡点,以确保译文能够在不失原文本色的前提下融入目标语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观点认为,译者应该跳出原文文本的狭隘框框,是译文赋予了原文新的生命。解构主义给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歌词翻译作为诗歌翻译的特殊形式,更应在解构主义理论下再现其艺术美,使原作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题名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题名翻译要准确、简练、清晰。在等效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应利用各种手段,结合论文内容,努力追求译文对读者的作用接近于原文对原语读者的作用,实现"等效"。  相似文献   

7.
王金凤 《价值工程》2011,30(32):244-246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其外延涉及到语言学、语义学、修辞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各学科及领域。高品质的翻译作品,应该能够准确,晓畅地传达原文作者赋予文字间的精神意图,并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风格。因此语言转化过程中,如何驾驭文字,充分表达原文作者精神意图,再现原文风貌,既是译者首先必须面临的问题,亦是翻译活动中译者所担负的道义与责任。遗憾的是在网络统领一切活动的今天,翻译实践中人力的倾注愈见稀薄,各种非人力的翻译工具的介入,虽从某种程度上将译者从繁杂的文字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但同时也影响了翻译作品应具备的质量,粗制滥造的翻译作品使读者的阅读冲动亦随之渐行渐远,本文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影响译文质量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译学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信达雅”、“忠实而通顺”、“神似与形似”等。翻译标准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影响翻译标准的因素也越来越不容忽略。除了语言因素,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文化心理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不同文化心理结构可能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进而影响到翻译标准的制定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武洁 《河北企业》2014,(8):102-102
<正>译文对原文信息和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误译分为四类,分别为语用误译、文化误译、语言误译及特定文本误译。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误译主要指对文化意义的误译或在一些文化领域中如价值观、宗教习俗等的误译。根据译者的主观意图,文化误译可以被分为两类:无意的文化误译和有意文化误译。有意的文化误译是译者在正确解读原作意图情况下,倾向于目的语主体文化读者群的、有意识地对原语文化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创造性的翻译,是一种与原文对等甚至是高于  相似文献   

10.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跨文化、跨交际的行为活动,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翻译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动态的研究视野。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汉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影视台词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功能翻译概念运用于影视翻译研究,对迪士尼动画片<功夫熊猫>中人物对话进行个案分析.认为在影视翻视中,译者可以对译文稍加调整,使之更符合原文的语境、时间和节奏,但这一调整必须以功能对等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翻译理论究竟是怎么定义的,是艺术还是科学,当代学者们各执一词,本文将就当下翻译的形式来分析翻译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分析当下翻译前沿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存在就有意义"。直接把这一观点作为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理由,似乎有些强词夺理。但回顾从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到现在的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说明理论有它自身的意义,有它自身的价值。翻译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翻译活动本身,从最初仅限于译本或原文与译文的研究到对译文读者的研究,再到现在对译者本人翻译策略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心理的分析,人们已经从简单的翻译现象或表象研究深入到了对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翻译活动。目前仍有人持"能写作则写作,不能写作则翻译,不能翻译则写译论"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王璐 《活力》2009,(10)
翻译理论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很多学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翻译中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效翻译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夜莺与玫瑰》是一篇童话小说,是王尔德童话的代表作之一。整个故事构思巧妙,诗意浓郁,语言华美,将作者的语言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讨、对比赏析《夜莺与玫瑰》汉译本的语言特色,提出翻译和创作一样重要。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进行翻译,这样译文的语言才能地道、传神,复现原文的风姿。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20):161-162
英语新闻语篇大量使用名词化隐喻已成为该类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为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英语原文、获得准确流畅的译文,本文分析了名词化结构在新闻语篇中的功能,并针对新闻语篇中大量出现的名词化结构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不论译者对原文有多么的宏阔的视野、精深的理解,要想保证译文的质量,仍需从逻辑,文笔和语法这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齐头并进,循规蹈矩地处理好每一个细部问题,三者合在一起,可被视为翻译中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7.
译文功能论提出翻译的优劣标准是译文在译语语言环境中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因此中文商品名英译名的优劣标准在于它能否吸引译文消费者,能否促进其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为此译者应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使译名符合译文消费者的语言文字习惯,符合他们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8.
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生成的重要形式手段,近年来,语篇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重视。现把主位推进模式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分析了朱自清名篇《匆匆》的三个英译本,可以看到,在译者组织译语语篇时,如果把握住主位述位之间的联系变化,则有利于更全面地再现原文的谋篇意义和交际意义。当译文与源语之间存在结构以及表达习惯等的差异和冲突时,应该做出适当转换和调整,既使译文符合译语的句法习惯,又使重建的主位推进模式能够再现原文语篇风格。  相似文献   

19.
操林英 《价值工程》2012,(27):171-172
本文着眼于功能对等理论和中英广告的语言特色,分析了对等理论在中英广告翻译中的运用价值,提出商业广告的翻译应该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用符合译文表达习惯的方法处理原文,恰当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并注重情感的传递,从而使译文能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田雨 《活力》2009,(11):76-76
中国古典诗歌乃中国文学的瑰宝,它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精炼的一种形式。而“古诗之妙,专求意象”。(pi.1986:49)意象是诗歌的精髓,诗者所精心构建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因此,译诗实则译意象。一首诗歌在其译文中能否保留原文的文化韵昧与审美要求,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主要取决于意象的处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能否传达出汉诗的审美神韵则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