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2,22(2):129-133
分析和评价了国际经济地理学界新近出现的一个新方向:来自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来自地理学的经验地理学有组织地交流和合作。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这些新变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可能影响包括:不同观点融合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地理学地位会明显提高,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新的经济地理学学派有望出现。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启迪包括:科学地研究新经济地理学,正确对待学术研究的流派,在拓宽视野基础上求专精,培养严谨的分析习惯。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志高  尹贻梅 《经济地理》2006,26(3):353-358,390
经济地理学发展不仅与人文地理的其他分支交互发展,并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内吸收营养。文章通过历史性地考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尝试探索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考察发现:古典经济地理学时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织、彼此影响;1930、1940时代到1970、1980年代,经济学引领经济地理发展,而经济地理学者没有对主流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经济地理学吸收经济学相关理论,实现了文化、制度和关系的转向,同时主流经济学则出现了地理化趋势,出现了新经济地理学运动。1980年代以来,演化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起来,演化经济学理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地理学家接受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开始尝试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的下一个交叉点。  相似文献   

4.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经济地理学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者网络理论所浮现的"实践本体论"(ontologies in practice)可以引起对地理事象的哲学和本体论思考;该理论的关系思维和过程思维为经济地理学注入了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该理论所强调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维度及其对称地看待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为考察人类经济活动在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尺度地域空间的宏观性和微观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问的辩证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集聚与增长整合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也是对新增长理论的新拓展.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中引入内生增长,集聚与增长整合模型使得我们能够明确地思考经济活动区位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整合模型阐释了集聚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机制,加深了我们对一体化现象和政策的理解,得到了比新经济地理更为丰富的结论.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其研究框架与方法,并叙述了理论演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苗长虹  王兵 《经济地理》2003,23(5):577-581
文化转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文化与文化转向的理解,分析了文化转向得以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经济对社会文化的根植性,提出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开展“文化转向”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
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是任何学科发展首先面临的,也是经常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学科的发展必须继承地域性、综合性与地域综合思想的地理学传统。区域经济地理学又是地理学中非常年轻而又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一是说明这门学科富有活力,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发展活力很大;二是要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搞清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自觉地发展地理科学。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学科建设与参与实践关系。文本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评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主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新发展,但不是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与模型和一些新的概念有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但须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使它变为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有意义。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egionalism under the realistic assumptions of constant tariffs and asymmetric bloc formation. As an extension of the Krugman framework, the impact is decomposed into several components, each of which has a clear economic implicat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definitely worsens outsiders' welfare even if the external tariffs of the bloc are unraised. Bloc members' welfare first increase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bloc; but when about half of the world is united into the bloc, welfare begins to decrease. Simulation results shed some light on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of major participants, who face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9.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其开创性的研究使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到一起,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先导;作为创始人,他还将新经济地理学融入了主流经济学。此外,克鲁格曼还与几位合作者打通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区经济学传统研究之间的通道,并对国际货币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11,(6):881-887
沿公司地理、农户地理和小尺度研究三个层面探索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增长空间轨迹、公司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等方面;农户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研究、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小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地块角度研究人地系统、专业村与环境关系以及从点位角度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抓住经济地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单元和组成结构,探索地理过程以及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沿着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可望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发展上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创始人保罗·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一般均衡模型下讨论了空间经济问题,区别于传统经济地理理论,它引发了众多国外学者从理论扩展及实证分析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扩大理论菜单、实证研究以及福利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的国外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期望通过对理论研究的梳理,总结和借鉴区域发展的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uncovers new stylized fact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world trade prices. Using free on board export price data for the universe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s, we show that a country's membership in the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or in a PTA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export prices of differentiated goods. For the WTO, this effect is captured by the countries that were subject to rigorous WTO accession procedures. We also exploit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pth of a PTA and of its different provisions. Whereas the effect of the depth per se is not significant, individual provisions evoke distinct effects on prices.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PTAs with provisions on invest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export prices.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models that relate competition to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firms.  相似文献   

13.
沈建法  黄叶芳 《经济地理》2002,22(2):249-252
由经济学倡导的“新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使西方经济地理学面临重大挑战。也揭示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评述当前关于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动向、问题与有关争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49,自引:1,他引:149  
金煜  陈钊  陆铭 《经济研究》2006,41(4):79-89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Estimating Krugman’s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for the Spanish Reg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stimates Krugman’s (J Polit Econ 99:413–499, 1991)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using data from the Spanish NUTS 3 regions. The econometric formalization endogenously determines wages in a region as a function of income and wages in other regions. The specification adopted also allows us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creasing returns and market access. The first result obtained is that the Spanish economy exhibits a spatial wage structure: wages in a region are positively determined by income and wages in neighboring regions. In second place it is found support for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model,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cale economies and transport costs in shaping the Spanish economic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6.
Stabilising Asia-Pacific exchange rates by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pegs, bands or target zones around the Japanese yen requires the compromise of domestic policy autonomy. The cost of doing so is least when members reaction to economic shocks are symmetric. This study considers which currencies meet this necessary precondition. To assess regional disturbance symmetry the Blanchard and Quah (1989) procedure is employed to distinguish temporary from permanent shocks for paired aggregate output and price time-series. Disturbance cor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other Asia-Pacific nations are calculated. Supply-side disturbance correlations are relatively weak and suggest the economic preconditions for a yen bloc are not in place.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economic integration acts as a viable instrument of protection for individual countries, when benefits of discriminatory protectionist policies like the multifiber arrangement are withdrawn. Using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 for 1995–2013 and applying an extended version of the augmented gravity model, we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a trade bloc like the South Asian Free Trade Area unambiguously promotes member countries' exports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at both intra‐bloc and extra‐bloc levels. The expansion of south‐south trade is facilitated by the growing intraregional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The creation of a regional value chain can shield the smaller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enhanced global competition. (JEL F14, F15, F13)  相似文献   

18.
空间稀缺性--公共政策地理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罗静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3,23(6):722-725
空间稀缺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空间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与空间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产生空间稀缺性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经济原因。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发展了应对空间稀缺性的各种措施,如以技术进步应对空间稀缺性、通过空间扩展应对空间稀缺性、优化空间组合应对空间稀缺性、通过政府管制应对空间稀缺性等。经济地理学应该致力于空间稀缺性研究,并从空间稀缺性的视角发展公共政策地理学。  相似文献   

19.
We combine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of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with an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 of species diversity to examine optimal policie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 two-region world. Species diversity is inevitably impaired by anthropogenic impact. Thus,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ystems compete for space and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how this conflict should be resolved. The decisiv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related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endemism vs. redundancy of species) and the patterns of economic geography (centrifugal vs. centripetal forces). As regards th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policy instruments, it is shown that Pigouvian taxes do not always establish the optimal allocation.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平 《经济地理》2002,22(1):124-128
该文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出发,指出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应包括:第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是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第三,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第四,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教学改革的八大原则,即内外结合(洋为中用)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专、博、结合原则、难易结合原则,传统与现代结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进而分别探讨了教材改革,教案改革以及教法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