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已成为降低碳排放进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基于30个省市2008-2019年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行业异质性,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呈倒U型,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当产业协同集聚度低于3.142,产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建设。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协调发展的内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间存在的促进机制和反馈机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的关系,发现自1990年以来我国产业集聚和城市空间集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程, 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其中, 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转出并由中西部地区承接, 由此引致能源强度在空间分布和收敛性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 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的集聚特征; 能源强度存在条件β 收敛, 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产业转移的推进促进了能源强度的收敛, 即省域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
出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一概念之后,转变了传统的粗放开发方式,充分体现出了土地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土地管理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升了土地效益。同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首先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对于...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7 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 本文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土地财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阶段性、区域性影响。结果表明: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高,将越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当土地财政依赖度小于57.97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超过该比重则出现抑制效应, 两者间呈倒U型关系; 在东部地区, 土地财政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 却显著抑制合理化发展; 在中西部地区, 土地财政先促进后抑制产业结构高度化, 极值点分别为: 45.15%、18.92%,同样对合理化的影响也存在极值点。  相似文献   

6.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2):106-113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坚持存量优化为主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土地集约利用已受到政府、学者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城乡结合部土地是城市中土地挖潜潜力最大的区域,但其集约利用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拟总结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现状问题,探索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思路,提出应在土地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8.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运用GMM 动态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质量的差异性影响。 结果显示: 整体上, 异质性产业集聚及其协同发展均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质量, 且制造业集聚与城市效率之间表现为 “U” 型关系; 从区域层面看, 制造业集聚均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 但中游地区表现不明显, 而生产性服务业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即前者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强, 其次是中游地区, 在上游地区则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两业协同集聚仅在下游地区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不能仅依赖于单一产业的推动发展, 更需要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因此,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方法,实证分 析了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资源型产业集聚对资源型产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动态的,当期资源型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但滞后一期的资源型产业集聚会抑制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源型产业集聚的“集聚效 应”和“拥塞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2)资源型产业集聚与人均GDP的 交叉相乘项阻碍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 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验证了资源型产业“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的存在 性。(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而对于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意义则逐步减弱。总体而言,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效率变化 的影响主导了对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4)非资源型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投入促进 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对三者的影响显著 为负,人力资本投入对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作用不明显,但 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份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省份内与省份间层面如何影响国内创业。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省份间创业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省份内FDI的直接效应、省份间FDI的间接效应以及两者的总效应对省份内创业均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省份内FDI对创业的影响大于省份间FDI,存在地方化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FDI与创业的倒U型关系依赖于各省份的技术水平、外资进入程度、科学技术支出和工资水平,这些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对各省份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因此,在甘肃、黑龙江等欠发达省份,FDI规模距离门槛值较远,其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省份仍有扩大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而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FDI规模靠近门槛值,其外溢效应不断减弱,应更多关注引进外资的质量,并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政策红利来促进创业。此外,以创业活跃区域带动创业不活跃区域的富邻政策,是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中国3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同时, 政府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污染减量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4个维度,构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循环经济与碳减排均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基本相反的空间集聚区;(2)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碳减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邻近区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 2006~2015 年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计算全局 Moran's I指数,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 从整体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 “专业效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生产率, 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 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分地区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 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 其次是东部, 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为负, 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 技术外溢和非完全竞争引导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集中, 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 由这3 种效应所引发的成本节约、 技术进步和能效提升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 由于中国政府对产业集聚过度干预现象的普遍存在, 易导致追逐 “政策租”而引发 “企业扎堆” 现象的产生, 从而对碳排放强度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一视角出发, 本文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剖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 从而探寻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配置共同作用下节能减排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中国城镇建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本文基于中国 2005 ~ 2016 年 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并进行水平测度, 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行检验, 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1)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处于提升态势, 但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呈现“ 东高西低” 的空间格局; (2) 中国新型城镇化保持稳定的区域分化的分布现象, 空间集聚效应显著; (3) 本区域基础设施、技术进步、教育投入、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与新型城镇化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4) 邻近区域的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的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 2007~2016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测度, 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检验了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增长效应及辐射效应。 结论表明, 长江经济带的金融产业集聚实现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以及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效应。 基于实证结果, 本文提出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各金融中心的建设、 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清伟 《汽车与社会》2011,(3):I0177-I0186
市区干道地面交通立体化将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交通堵塞、停车困难、公共交通道路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集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08~2020年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制造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并且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此外,将总样本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析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且各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均有待提升。因此,仍需鼓励制造业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