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产业集聚间分工是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本文基于长三角地级市企业数据,在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用E-G指数测算了长三角二位数产业的集聚程度、三位数产业集聚间的分工状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溢出效应,从中揭示了产业集聚间分工对整合离散的产业集聚,形成长三角地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间的分工通过三个步骤锁定地区竞争优势:①产业集聚内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使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离散化,进而导致次级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并产生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②随着分工的深化和趋于稳定,地区专业化水平进一步获得提升;③在区域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原有产业集聚被锁定在区域溢出效应明显的区域,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上过程的累积循环形成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冶金财会》2008,(2):47-47
<正>第六章收益分配第四十七条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履行本企业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的收入,包括销售收入以及对方给予的销售折扣、折让、佣金、回扣、手续费、劳务费、提成、返利、进场费、业务奖励等收入,全部属于企业。企业应当建立销售价格管理制度,明确产品或者劳务的定价和销售价格调整的权限、程序与方法,根据预期收益、资  相似文献   

3.
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否促进域内企业的创新活动仍有待检验。本文利用2007—2019年的上市公司样本,结合专利申请数据,在构建相关城市群人口集聚指标的基础上,对其创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于城市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集聚效应,跨区域城市群人口集聚有利于域内企业创新,并且在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表明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够弥补本地市场发展条件的不足,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群人口集聚有利于城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知识交流;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不同城市间的分工深化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创新。本文研究为更好发挥城市群的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动聚集、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关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和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来衡量城市化,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多维性。基于31省2017—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首先对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发展态势不均衡,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迅速,东部和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不显著,两级分化现象逐渐削弱。(2)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相邻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相关性,逐渐向区域均衡发展的碳排放态势转变。(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以及煤炭消费量增加是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技术水平升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1985~2013年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先逐渐扩大2006年后开始缩小。分解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对全国的地区差异贡献份额很大但2005年之后开始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2002年之后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对全国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但2002年后轻微下降。除了发展战略、要素投入等各种传统因素外,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导致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产品的定价策略张春玲产品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决策,其内容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产品的定价,作为辅助产品占有市场的诸多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构建城市集聚测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并使用传统差异系数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的集聚差异,利用区域特定差异指数判断了京津冀地区空间差异的方向,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集聚影响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近10年来的城市集聚程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集聚程 度差异明显;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的差异增大,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差异不明显;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及第三产业对城市集聚水平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城市间集聚加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 2006~2015 年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计算全局 Moran's I指数,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 从整体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 “专业效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生产率, 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 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分地区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 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 其次是东部, 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为负, 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实为企业家集聚,而企业家为市场过程的产物,当劳动力在原有部门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使得成为企业家的收益超过其现有收益,其将会选择建立新企业,从而内生化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规模。而新建企业势必涉及投资,如果投资额超过其自有财富,势必需要从金融市场融资,这时金融市场在企业家形成和产业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这一联结作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家显现速度和产业集聚的水平。基于这样的产业集聚路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家不断显现所引致的内生产业集聚问题,并结合中国2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存在性,即金融市场效率越高的地区企业家密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效果也将相对明显,这也正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20个核心城市群的划分,以沪深两市2003—201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通过其空间集聚特征影响企业间投资支出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从集聚效应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跨行业地区集聚两个方面,并构建相应的衡量指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不仅会通过行业内集聚效应影响同行业企业间的投资策略联动性,且跨行业的同地区集聚效应也会导致同区域内的企业间投资支出产生"潮涌"现象。本文还进一步从主导行业的外部溢出效应和上下游纵向关联性,以及不动产抵押融资担保渠道视角,检验了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对企业投资支出联动影响的传导路径。这为客观评估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来自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微观证据,也对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近日从卫生部获悉,药品定点生产方案已基本拟定,近期卫生部将联合工信部、发改委、药监局等部门下发相关文件。初期将选择5—10个紧缺品种进行全国统一招标,定点生产。具体操作上,卫生部药政司相关人士表示,将在核定价格时给予定点企业一定利润空间,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在品种选择上,将优先选择临床用量相对较小、产品利润相对较低的品种,并将优先考虑目前新农合基层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的用药需求。预计到2015年,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药物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至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紧缺品种以及儿童适宜剂型。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区位熵指数研究了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辐射省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产业集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且物流产业集聚经济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中部、西南部、西北部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表明西南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最大,东中部地区次之,西北部地区最弱;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东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向集约式转变,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模型,运用2001~2011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等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随机效应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均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比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提升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出口集聚、企业相关生产能力与企业出口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集聚效应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研究中,集聚多是基于地理距离来刻画。本文试图将产品间的认知距离引入集聚的测度中,研究不同类型集聚对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企业相关生产能力的异质性作用。本文发现,出口集聚效应和企业相关生产能力分别是企业出口多元化的外源动力和企业条件。具体来说,引入认知距离后,可以更好地区分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来源:同产品集聚和相关产品集聚均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扩展;而不相关产品集聚对企业出口扩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竞争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集聚的过程中“搭便车”,集聚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因企业储备的相关生产能力而异。在影响机制上,出口集聚效应通过专业劳动力共享和中间投入品共享等供给侧渠道以及目的国市场信息共享和已有出口经验等需求侧渠道来降低企业出口扩展的难度和风险。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应打造技术关联紧密、上下游产业相互依托、有核心竞争力的空间集聚形态,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非常明显,但并非所有制造业空间集聚都会带来正效益。本文利用1997—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数据,运用AMSZ准则对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典型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及其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制造业资本积累动态效率不断提高,制造业内不同行业的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与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之间不是简单互为因果的均衡关系,只有部分地区、个别行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有些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地区集聚程度与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反而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过度集聚、效率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19.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向创新要素数量与网络化程度转变。从来源看,区域创新源于区内自主创新与区外创新溢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受创新要素禀赋条件的影响,集聚经济因素通过空间外部性作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与水平。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依赖产生区间创新溢出;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创新的国际溢出,都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集聚经济与创新溢出皆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提高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创新溢出效应,并促进企业价值网与区域创新网“两网合一”,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分析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沿海产业集群迁移的影响因素、可能的迁移倾向和应对策略。由于产业集群的本地关联性和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生产和贸易成本上升对这些集群区位再选择的影响也不同。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一些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集群向沿海中小城市或低成本国家迁移的倾向会越来越明显;而数量众多的传统产业集群,随着出口增长率的下降和内需的提升.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或迁移的速度将会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应积极扩散一些已丧失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抓住世界服务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要着力创造有利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尤其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开展区域合作.减少企业迁移的不确定性,是促进产业理性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