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1996~2010年影响全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群效应;人均产出、对外贸易、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指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等指标表现出的更多是抑制碳排放的作用。建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2.
李华  马进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143-149
本文选择 2001 ~2016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 计算了狭义和广义的环境规制强度,并基于SYS-GMM 方法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考察期内, 虽然狭义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但广义环境规制强度提升显著; 整体而言, 狭义和广义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 U 型关系, 现阶段的“倒逼减排” 效应更加明显, 中国的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 东部和中部地区狭义和广义环境规制都呈现出显著的“ 倒逼减排” 效应,但西部地区只有狭义环境规制存在“倒逼减排” 效应, 广义环境规制并不存在。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工业行业是陕西省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其碳达峰时间,对陕西省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STIRPAT模型,运用岭回归并结合情景分析,预测陕西省工业行业碳达峰时间与峰值。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工业行业碳达峰时间出现在2030—2040年之间,峰值规模约在19 412.54万~23 472.48万t之间;(2)人口规模是促进陕西省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人口规模和能源强度的调节,可以为陕西省减少4 059.94万t碳排放量;(3)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出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碳排放预测结果,提出陕西省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同时也为其他工业大省和工业城市的碳减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度了1997~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水平,比较了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并计算了碳排放效率的改进空间。研究发现:从效率值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的碳排放效率值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的碳排放效率均值接近于DEA有效值,且显著高于江苏与浙江。从投入与产出冗余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上海的要素投入冗余率最小,能源配置与劳动力配置冗余是造成江苏与浙江碳排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出坚持绿色共保,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长三角各地区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价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考虑时间动态和组间异质性的基础上, 运用非角度的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 (HDDF), 对长三角中心区24 个城市和非中心区9 个城市 2014~2018 年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 中心区城市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优于非中心区城市, 且前者的环境生产技术始终领先于后者; (2)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均衡, 碳排放绩效水平内部差异较大,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碳排放绩效平均水平依次降低, 内部差异程度也依次扩大; (3) 技术进步是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而效率恶化对长三角地区提高碳排放绩效起抑制作用, 其中安徽省内各城市效率恶化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转型特征明显,行业CO2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走势,但2003年工业再度重型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排放强度明显上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考察了中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CKC)的类型及成因。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业CKC呈"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即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在倒U型走势之后又形成拐点,出现"重组"现象;投资规模与排放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不是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CO2排放是个动态调整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助于降低排放,减排治理政策应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环境规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的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影响,文章使用中国1985~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组研究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规模效应增加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总效应是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环境效应是积极的。文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贵州省2001—2021年的碳排放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LMDI分解模型,探究贵州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旨在为贵州省节能减排和碳减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1—2021年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未达到峰值;(2)通过LMDI模型,文章将贵州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模块ΔCe、能源强度的变化模块ΔCg、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模块ΔCβ、人口规模的变动模块ΔCp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变动模块ΔCα;(3)影响贵州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起抑制作用的能源强度和促进作用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贵州省实现节能减排和碳减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快速攀升,较大地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进程。本文对我国不同省份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碳排放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直接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模式主要为“HH”模式和“LL”模式;居民直接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本期排放与上期排放密切相关;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是主要的驱动因素,而用能技术则可以抑制碳排放;居民直接碳排放与收入水平呈典型的EKC关系,但尚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曲线拐点。基于上述,简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钱晓智 《化工管理》2022,(34):68-70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工业的碳减排问题也开始变得严峻起来。文章通过计算2005—2019年间贵州省工业八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对贵州省的工业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能源结构、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经济发展因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节能减排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能源结构对节能减排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呈现了波动特征;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制度因素对节能减排也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是逐渐在增大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长三角1998~2007年20个制造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将外商直接投资分为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检验了其对长三角制造行业TFP增长的影响,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的增长;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企业没有明显的外溢效应,甚至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强劲,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地区GDP也呈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上海、江苏、浙江产业结构均呈现231模式(即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和GDP增长的关系进行模拟分析,测算出能源总量、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消费对GDP的回归系数以及江浙沪三地对能源消费的地区影响因子和2000~2003年各年对能源消费的时间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16.
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研发行为的影响,即通过投资或贸易等渠道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的视角,从技术溢出的实现条件、技术溢出推动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以及技术溢出推动技术进步的途径等角度全面梳理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在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会通过示范效应、链接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等途径产生技术溢出;进口贸易活动会通过进口中间品、干中学效应、竞争效应以及技术指导和学习等途径产生技术溢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探索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依据 STIRPAT 模型, 从人口、 财富、 技术等方面选取可能会对大气污染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并进一步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实证检验各类因素对大气污染产生的实际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人口密度对大气污染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人口城镇化率、 环境规制、 能源效率、 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大气污染产生了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 以第二产业占比表征的产业机构和以煤炭占比表征的能源结构对大气污染产生了 “促增” 的效应; 国民收入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符合倒U 型曲线的特征, 但不够显著, 在研究期内国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大气污染的增加; 而科技创新也并未在大气污染的治理领域产生正面的影响。 最后, 本文提出加强环境规制、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加快生态城镇化发展、 增强绿色技术创新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碳排放的测算, 发现京津冀碳排放的行业分布集中且存在重叠现象,但碳结构差异性较大。 利用STIRPAT的扩展模型, 使用京津冀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 发现京津冀生态化与规模、 技术、 结构和政策效应高度相关; 然而, 河北重组效应显著, 天津主要是能源结构的优化, 而北京则更多为结构升级效应。 另外, 北京和天津对河北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反之不成立; 而北京和天津之间互为正向溢出。 鉴于此,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 其生态化调整既要考虑差异性, 也要认识正向溢出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