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在经济、地理与邻接三种空间权重下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基础设施与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正向溢出效果明显,铁路与高级公路密度次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交通基础设施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对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作用明显。最后从研究样本整体和个体角度有针对地提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 通过主成分分析、空间计量和 Monte-Carlo 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转移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联动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和离散力的组成上差异较大, 其中下游地区的吸引力来源主要是地区发展潜力和运输能力, 劳动供给、货币外部性和市场潜力则主要影响中上游地区; 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离散力上, 下游地区主要受到潜在生活成本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 中上游地区主要受到农业土地依赖和劳动成本的影响; 在空间上, 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离散力上均呈现“U” 形, 合力则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 这一空间关系显著, 且结果稳健。  相似文献   

4.
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有效实施供给侧改革以及顺利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工作的根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借助DEA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比分析全国与“一带一路”国内段沿线地区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的硬性基础设施投资,“一路”的软性基础设施投资呈现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鲜明的空间依赖性;与全国比较,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一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硬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沿线的效应较大,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产生的本地和溢出效应最大;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最明显促进“一路”沿线的集约化水平及带来显著的积极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 的发展导向特征使其不同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从 “两缺口模型” 和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入手, 在测算分析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存在资金缺口的基础上, 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聚类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是促进作用会随沿线国家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2)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 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随着东道国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 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替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3) 资本和劳动投入是 “一带一路” 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6.
<正>发现更多的资源储量,确保气田增储上产是提供清洁能源的基础,是川气东送健康运行的保障。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能源需求大。中国石化在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的普光、元坝、涪陵等气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川气东送管道,这些气田已累计为长江沿线地区提供清洁天然气65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6省2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两亿多居民。  相似文献   

7.
基于“再工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本文运用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在省际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两种技术进步方式非对称发展下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都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引进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引进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机制,过度引进技术、忽略自主研发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技术陷阱,且在“再工业化”国际趋势下,引进技术的边际收益变小,此外劳动力在模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为快速缩小区域工业经济差距,现阶段西部地区应实行以引进技术为主、兼顾二次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同时应注重制定因地制宜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本地人才回流。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沿线各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紧抓机遇提升R&D 效率是关键。本文以2009~2015 年“一带一路”沿线15 省高技术产业R&D 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 指数法对其R&D 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技术产业整体R&D 效率有待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动情况趋于一致;不同省份推动或阻碍高技术产业R&D 效率提升的原因各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给出有助于R&D 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能源强度收敛性问题是基于经济增长收敛逻辑而产生的, 且目前能源强度收敛性日趋明显, 而长江经济带作为经济战略重地, 其亟需完成建设 “绿色生态廊道” 目标。 基于此, 本文采用 2003~2018 年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收敛性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 且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能源强度存在差距逐渐缩小; 在未考虑空间因素时, 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不仅存在能源强度绝对 β 收敛且存在条件 β 收敛, 上、 中、 下游各地区收敛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而将空间因素纳入模型中则发现, 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 中、 下游地区条件 β 收敛的速度明显加快, 而上游地区收敛速度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郭玲  汪洋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1):145-153
本文通过分区域回归和门限效应分析, 考察创新机制调节作用下就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分析结果表明: (1) 总体上, 就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机制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最大, 产业升级次之, 技术进步最小; (2) 分区域看, 三大地区的就业结构升级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机制的调节作用呈现 “西强中弱” 的分布格局; (3) 从门限特征看,基于创新机制的就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 以创新环境和技术进步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 “倒U 型” 趋势; 以产业升级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制造业“新型化”五维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多种均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比率法,信息熵组合赋权和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模型,对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和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做全面的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从纵向看,“十二五”期间,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稳中有增;从横向来看,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呈阶梯状分布,省域之间差异较大,且制造业“新型化”五维层面统筹不协调。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 2005~2017 年 “一带一路” 沿线 4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运用熵值法构建税收 营商环境指数, 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OFDI 的空间相关性及税收 营商环境等因素对中国OFDI 的影响。 研究发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税收营商环境具有显著差异, 中欧、 南欧地区的税收营商环境相对较好, 中亚、 西亚、 东欧地区的税收营商环境则亟待改善; 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OFDI 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 东道国的税收营商环境、 市场规模、 劳动力 总量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对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OFDI 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东道国科技发 展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工业环境规制的非期望产出和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工业 污染特征等纳入分析框架, 运用 SE-SBM 模型测算出 2008~ 2017 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 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在 2008~2017年间整体呈现出“U型” 的变化趋势, 上中下游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存在较明显差异,其大致分布态势与各省市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基本吻合;(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在具体指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需要在政策投入、 流域新污染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区域198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FDI 、经济增长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FDI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格兰杰原因, 但经济增长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FDI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 明显,经济增长未明显带动FDI流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区域应牢牢抓住“丝绸之 路经济带”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引资策略,优化投资环境以吸引跨国 公司进驻该区域,并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的投资。  相似文献   

16.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是促进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2007~2017年 “一带一路” 沿线 18 个省为研究样本, 利用熵权法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深入分析了物流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东部区域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西部, “马太效应” 显著; 区域内物流行业综合评价的空间自相关效应较为显著, 然而异质性并不明显; 碳约束、 经济发展水平、 信息化发展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PPP是 “一带一路”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实现方式, 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也间接具有 “溢出效应”。 本文根据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1990~2017年 PPP 及基础设施数据, 对其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和分析, 结果表明,PPP 模式下能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 TFP 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进而本文提出今后要发挥私人资本在电信等科技领域的相对比较优势, 以PPP 形式发挥基础设施溢出效应、 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同时沿线国家也要推进城镇化建设、 完善市场制度环境等, 为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对外经贸合作深入发展的今天,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充分发挥中俄蒙三国的经济互补性,挖掘三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和合作空间,对三国的经济发展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利用2002~2015年中俄对外贸易面板数据,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了中蒙俄三国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近几年中俄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额呈下降趋势,贸易增长潜力较大;中蒙两国之间的贸易虽呈现“贸易过度”的状态,但贸易额波动较大,且贸易总量较小。最后,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完善边贸管理体制等3个方面对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增长理论、运输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效率时空演变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理。基于2005~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5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FA模型测算物流产业效率,并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5省区的物流产业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效率在不断提升,邻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本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都对本省的物流产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以期为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创新驱动能源结构优化是资源密集型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5~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地区创新能力对能源结构边际效应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创新能力在优化能源结构过程中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能源结构较为低级,且呈现出“高→低→高”的时间变化趋势,经济带两端地区的能源结构层级高于中间地区;各地区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西南各地区的创新能力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区域创新在驱动能源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反向驱动效应;创新在驱动能源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存在双重门槛,随着创新能力跨越各门槛值,其驱动能力呈现出“反向驱动→强正向驱动→弱正向驱动”的态势。本文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