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既要青山绿水, 也要金山银山”, 要求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做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规制日渐严格的压力下, 对资源严重依赖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波特假说” 还能否成立? 本文运用 DEA-SBM-Malmquist 模型评估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分析环境规制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效率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推动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效率的提高, 对经济发展具有助推的潜力, 环境规制通过直接作用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效率, 进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波特假说”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2.
李华  马进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143-149
本文选择 2001 ~2016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 计算了狭义和广义的环境规制强度,并基于SYS-GMM 方法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考察期内, 虽然狭义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但广义环境规制强度提升显著; 整体而言, 狭义和广义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 U 型关系, 现阶段的“倒逼减排” 效应更加明显, 中国的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 东部和中部地区狭义和广义环境规制都呈现出显著的“ 倒逼减排” 效应,但西部地区只有狭义环境规制存在“倒逼减排” 效应, 广义环境规制并不存在。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对保增长和减排放的双重约束,传统的以减排为导向的环境政策不可避免会陷入两难困境。为此,本文针对污染物不同的处置性假设,以环境效率作为唯一确定环境绩效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测算了加入环境污染因素后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环境效率,并基于异质性行业假定检验了我国环境规制与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并确定了行业最优规制水平。研究表明:若考虑非期望产出(污染排放)的影响,中国工业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下降;工业环境规制与环境效率正相关,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波特假说"的正确性;其中,环境规制对清洁生产型行业当期环境效率促进作用显著,而对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效率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但是,不同行业环境绩效对于环境规制强度的弹性系数和极值有所差异。本文政策涵义明显:及时调整传统基于减排导向的环境政策,考虑将提高环境效率纳入环境政策的目标决策中。同时,政府切忌走入盲目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误区,应根据各行业现实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强度和标准,并注重滚动修订,及时调整至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工业环境规制的非期望产出和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工业 污染特征等纳入分析框架, 运用 SE-SBM 模型测算出 2008~ 2017 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 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在 2008~2017年间整体呈现出“U型” 的变化趋势, 上中下游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存在较明显差异,其大致分布态势与各省市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基本吻合;(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环境规制效率在具体指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需要在政策投入、 流域新污染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环境规制对碳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规制解决“温室效应”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之间的共赢。因此,寻求一条提升碳绩效的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政府环境规制之要务。本文从竞争均衡模型的构建深入探讨环境规制对碳绩效的作用效应,证实了环境规制与碳绩效之间呈现广义上的U型曲线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2000~2014年30个省市的环境规制对碳绩效的门槛效应,基于区域异质性假定证实了环境规制与碳绩效的双门槛效应及最优规制水平的存在,以期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正确执行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5G通信、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工业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的理念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环境规制和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新一代工业经济增长值得深入研究。采用2009—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政策、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显著地抑制了工业经济增长,而以电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促进了工业经济增长,环境规制对数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负的调节效应。政策建议:制定绿色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出台“一刀切”的禁止性政策;进一步支持以电信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着重协调好数字技术的增长效应和治理污染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地区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计算得到 2002~2018 年工业绿色生产率 GML 指数。通过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在中、西部地区,费用型规制与工业绿色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但东部地区却呈现正向促进作用;投资型规制在中、西部与绿色生产率之间具有负向线性关系,东部呈现正向促进作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各个地区均会起到促进绿色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在未来环境规制策略上,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类型,采取不同的规制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资源约束下, 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现有的研究忽略了环境规制的不同类型以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异质性, 因此无法提出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环境政策, 从而推动产业升级。本文区分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 选取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东部地区志愿型环境规制并未对产业升级形成有效激励, 命令型、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分别呈“倒N型”、“N 型” 趋势变化。中西部地区激励型、志愿型环境规制作用不显著, 且命令型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激励效应较明显。研究结论有利于设定科学的环境规制强度和选择合理环境规制类型以激励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按照污染排放强度,本文将中国28个制造业部门分为重度污染产业、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三大类,在测算1999—2009年三大产业部门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力图从促进生产率的角度找出不同产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拐点。研究结果表明:重度污染产业当前环境规制强度相对合理,能够促进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中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较弱,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的关系呈"U"型,相对于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而言技术效率可以更早地突破"U"型拐点;轻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与三者的关系也呈"U"型,相对于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而言,技术创新能够更早突破"U"型拐点。在制定适当的环境规制强度同时,政府应推进环境规制政策从控制型向激励型转变,诱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转型特征明显,行业CO2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走势,但2003年工业再度重型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排放强度明显上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考察了中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CKC)的类型及成因。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业CKC呈"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即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在倒U型走势之后又形成拐点,出现"重组"现象;投资规模与排放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不是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CO2排放是个动态调整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助于降低排放,减排治理政策应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环境规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 2011~2015 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 实证分析了不同政府补助强度下政府补助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效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效率存在正 “U” 型关系: 当政府补助强度较低时, 随着政府补助强度增加,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效率却降低, 存在企业利用政府补助 “补血” 或 “贴金” 的情形; 而当政府补助强度达到 26.17%时, 政府补助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开始出现拐点, 此时随着政府补助强度的继续增大, 企业的研发效率才会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2.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考虑空间因素研究环境规制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本文构建3种空间权重下的空间面板模型, 选取 2007~2016 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 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 (1) 中国绿色经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 环境规制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当前尚未达到倒“U” 型曲线的拐点, 即对绿色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3) 产业结构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政府干预和对外开放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的作用以抑制为主, 而要素禀赋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实证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对提升绿色经济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幅员辽阔、省域差异明显的中国,考虑空间因素研究省域环境规制、FDI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本文构建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面板模型,选取2006~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3)FDI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作用,但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且呈现正“U”型动态变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加强省域间环境规制的空间联动和环境污染监督,提高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门槛”,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空间视角, 选取 2003~2017年中国28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 通过设置3 种空间计量模型, 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 (1) 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倒 “U” 型曲线关系, 且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2)东部样本、 西部样本与中部样本空间溢出效应的强度依次递减,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 金融信贷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政府干预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了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各国普遍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实施了环境规制。那么,严格的环境规制真的能促进制造业的“清洁化”吗?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9~2013年的制造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清洁化”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进行预测,并得到结论:环境规制是影响制造业“清洁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环境规制强度与制造业“清洁化”高度呈“剪刀差”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效率的视角,本文对2004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电行业的环境规制进行分析。首先利用三阶段DEA模型排除经营环境与统计噪音对中国火电行业效率的影响,然后从非规制、弱规制、强规制三个层次分析环境规制程度与中国火电行业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可以提升中国火电行业整体的效率水平,总体上存在技术创新激励效应,但并非适用各个地区。最后本文根据环境规制与技术效率的关系,将中国各地区火电行业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内力驱动环境友好型、环境弱友好型和外力推动环境友好型三种,并给出各自适应的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环境规制在提高环境质量与能源效率方面能否实现共赢,利用2011—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能源禀赋视角,将各省份划分为能源丰裕区和能源贫乏区两类,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上环境规制提高1%,将带动能源效率提升0.045%;基于要素禀赋视角分类的地区分析来看,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能源贫乏区显示为与整体结论的一致性,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在能源丰裕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超出15.84亿元后,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国家间的科技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科技资源配资效率、制定科技研发效率提高的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亚洲 12 个一带一路国家科技研发的两投入、两产出指标测算这些国家的科技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些国家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带动了科技研发效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科技研发表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经济规模与科技研发效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金融深化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健康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与科技研发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最后本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全新契机,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探索合理的政府干预手段和适当的调控强度,环境规制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领能源企业项目低碳转型和资源利用有效提升成为重要议题。因此,选取2012—2021年172家能源行业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绿色投资效率进行测度,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能源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动态影响,完成了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直接改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不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解结果的影响;(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是环境规制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主要途径;(3)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受地理因素限制,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应实施差别化环境规制策略、丰富环境规制工具;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主体、引导技术资源联通优配;融合发展区域绿色生产、调整污染治理技术高效转型,以期提升能源企业绿色投资率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 2007~2017 年 “一带一路” 国内沿线18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利用DEA 模型测算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 对软、 硬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 (1) 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区域差异较大, 综合效率呈现东部>西北>东北>西南的特征, 各区域整体投资效率均有所提升但区域差异缩小的趋势不明显; (2) 基础设施投资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程度大于规模效率, 管理、 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相比基础设施规模的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更大; (3) 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 软、 硬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后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高于前者; (4) 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本地经济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经济增长。 此外, 还发现交通运输能力同样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但本地经济增长受外地交通运输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