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4):46-50,40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陈佑启(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北京100081)城乡交错带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过渡性区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呈现了相...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城乡相互作用概念进行解析,揭示出要素、城乡联系与空间是其概念核心。同时这三者也是乡村地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又是乡村复兴研究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这种逻辑关系的指引下,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乡村复兴在要素、动力、路径、发展理念及指导理论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特征,并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乡村复兴的四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经济依赖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并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复兴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城乡相互作用、探索乡村复兴模式以及完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土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关系1.1持续发展与城市土地使用结构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门化的特征,城市的各种活动在地域上形成各种功能区,其中主要是工业地域、居住地域、商业地域、交通地域等,各种功能区之间以及功能区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和组合关系,便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各个城市,即使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地域结构不可能相同,但城市经济发展的比例性客观上都要求城市地域结构的合理,合理的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是实现城市发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周敏 《经济地理》1997,17(2):85-88
郊区化是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的碰撞在城乡交接地带──城郊的作用过程.也即是城市扩散机制与乡村集聚机制在城郊地带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郊区化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研究侧面:如果把郊区化看成是乡村城市化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可以着力研究在城市性因素的扩散和乡村经济社会’父展的双重背景下、城郊地域在功能、结构、景观等方面的城市性状态的增加和农村性状态的减少过程;如果把郊区化当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较高阶段、则应当着力研究郊区地域变迁与城市本身在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作为衡量某一地区是否…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以脱离或部分脱离农业,从事工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并拥有一定的地域或非农业人口相对集中的社会、经济、地理的实体。城市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就是城乡分离,人口向城市迁徙,城市愈来愈多,愈来愈大,最后导致乡村也城市化了。城市化(都市化)是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心,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下,四川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长期对立,派生出系列阻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要实现科学统筹城乡,应从财政政策、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经济区域规划等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7.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屏障,其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章在综合国内外对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概念、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协调城市和农村两大地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要方式,在未来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将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城乡地域社会经济、人口流动和居住空间的变化、城乡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以及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信息化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就城乡制度政策改革、统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如何利用信息化趋势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3):27-31
近半个世纪以来,始自工业革命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郊区城市化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与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部位,出现了一个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从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看,该地带实质上是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域实体,是在传统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地域体系基础上构筑的新型地域单元.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旅游经济注入对乡村经济重构的作用,及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城乡相互作用前提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通道及结果 ,并指出城乡相互作用是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的动力和前提 ,城乡生态经济要素双向流转是城乡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独特地域.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对城市边缘区概念、边界界定的研究,通过分析安阳实际,提出安阳市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对策,以探索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空间构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可简单分为经济的城乡一体化和文化教育卫生的城乡一体化。广大农村经济一体化必须实行农业一体化,建立他们自己的主导产业。利用城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乡村经济一体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大城市的县区经济的城乡一体化,平原地区经济的城乡一体化,最后山区经济的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与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通过对西安市1985~2007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明显,城乡分治政策使得原本属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深化为制度性安排而长期存在的结论。建议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西安市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城郊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城郊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地域.城郊经济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又有别于城市经济,是我国经济多梯度发展中在城乡结合部形成的一种具有城乡双重优势的区域经济;是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先导.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和突出.例如:长春市四城区和郊区、吉林市郊区和四平市二城区等10个区的93个乡镇,自1986年以来,充分吸收大城市的辐射能量,初步建立起以鲜、精、活、新为特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社会主义城乡经济关系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依赖和支援城市的建立首先需要一个先决前提,即剩余农产品,因为城市的主体是需要消费的人,城市是靠乡村生产的多余粮食供养的。可见,城市对乡村的依赖性是在它产生时就已经具有了的。城市还需要乡村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和密切,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凝聚和生长着现代生产力,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消除了城乡对立的所有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城市在依赖乡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带动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经济地理》2011,31(12):2080-2085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恪局,进而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而城乡关系作为乡村转型发展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过来依此可审视内在因素与外援驱动力是否合理配套。②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中部传统农区呈现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其城乡系统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③为了顺利实现未来各典型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应强调增强其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中部传统农区应侧重推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东部地区则应注重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都市现代农业不同于城郊农业和乡村农业,它根植于城市内部,与城市系统相互作用,与城市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都市现代农业的理论内涵和国际先进都市农业模式分析入手,通过总结归纳国外大都市区农业的典型模式,得出对我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有益经验及启示,以期更好地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联城带乡作用,助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聚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琦  黄利春 《经济前沿》2009,(10):10-14
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蕴涵着关于产业集聚的一些思想火花,也指出了城乡分离的现象,而产业集聚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在理解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域分工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在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视角下揭示产业集聚对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影响,探讨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解决好土地问题就是加强国家基础的基础,是强基、固基之举,既是底线思维,又是战略安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发展全要素的现阶段,包括对以乡镇为基准单位的域内国土资源规划、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农村居住改造、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乡土文化建设、一二三产业发展等。进一步全面发展乡村要素,应充分挖掘乡镇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域内主导优势要素耦合辅助发展要素,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结合外在政策动力激活域内乡村发展内在动力,从而形成经济、文化、生态、生活、生产等良好效益,进而实现乡村要素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乡村振兴策略,从乡村要素出发到推动乡村内核动力促进全要素发展,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