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2010—2019年全国尺度、区域尺度的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变特点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天然气、煤油、汽油、原油4种能源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长;柴油的碳排放量先增长后保持平稳;燃料油的碳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焦炭、煤炭的碳排放量呈现“N形”趋势;(2)全国碳排放量不断上升,总体呈现急速增长、相对平缓、快速增长的三个阶段。但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全国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3)七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具有“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陆公民出境旅游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1个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关于到访大陆公民旅游人次的统计数据,分析大陆公民出境旅游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变化特征看,出境旅游的季节性明显、年际变化大,但目的地间的差异明显;从空间变化特征看,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不大,但从实际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高度集中在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欧盟和东亚,但呈现分散化趋势。同时分析大陆公民出境旅游时空分布特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中国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向世界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基于1990~200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历史数据,分析其变动情况并预测2020年是否能完成减排40%~45%的承诺。最后提出了为实现减排任务的承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吴毅斌 《科技和产业》2023,23(17):184-190
基于中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进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了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各地区之间应保持紧密的合作,不断推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金融。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已经率先实现碳排放强度的达峰目标,但是如果经济落后的省区不能如期抵达峰值,必将影响全国碳排放峰值的时间和目标。从碳排放强度EKC曲线拐点来看,中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应该根据各类型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使碳排放EKC曲线变化更加平缓,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区域有重点地控制并减少碳排放总量,进而确保各省区能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异质性类型区域实现碳排放强度收敛于共同稳态,进而扭转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7.
平新乔  郑梦圆  曹和平 《改革》2020,(11):37-52
以每万元GDP所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度量碳排放强度,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从1997年的3.68吨/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1.19吨/万元,降幅较大。分省份和分行业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碳排放强度分布不均衡,大多数省份和大多数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已经降到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接近的水平,有的省份甚至降到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北方的8个高排放省份,即青海、甘肃、辽宁、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宁夏,并应重点关注电力行业。除需继续采用逐年下调的碳排放指标等行政性手段外,还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微观政策,以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激励微观单位降低碳排放,推动碳交易市场的扩大和升级。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给全球化进程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旨在了解新冠疫情的空间结构、华中地区地级市之间疫情传播的相互联系,探究华中地区在研究时段新冠疫情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对新冠疫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疫情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华中地区疫情总体在时间以及空间上呈现聚集性,人口密度以及武汉市人口迁徙指数对疫情发展作用较为显著。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还可以科学地评价各地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为今后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流行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MMIA)法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结构进行了数量论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的最终使用结构中,投入技术减排在总的碳排变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变投入结构对碳排总强度的减小非常关键。在总产出结构中,单位总产出能耗的下降是碳排下降的主因,而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是不利的,尤其是结构变化的负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奥  黄琨 《科技和产业》2016,(2):139-145
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控制碳排放强度,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了我国1953年—2013年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结论得出,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加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原因,但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对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计算出1990~2011年碳排放量,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广东省碳排放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出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研究表明:广东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使得碳排放量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因素推动碳排放增长,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13.
刘欣  叶长丁 《科技和产业》2023,23(16):184-187
引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L指数分析,静态和动态结合测算了2010—2019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值有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员投入是影响城市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原因;城市产业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碳排放效率,城市产业发展过快导致技术效率水平发展跟不上。  相似文献   

14.
以西部地区1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重庆为研究对象,通过指标参考频率统计和专家咨询,在现有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借鉴使用。通过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评价了2002年至2018年西部12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绘制城市旅游竞争力时空分布图,得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重庆市旅游竞争力一直稳居首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历年排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弱,且呈现西南强西北弱发展态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市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支撑能力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缩影,区域竞争力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得以表现。提升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旅游竞争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优化旅游资源空间配置,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品优化设计;增强西北6市城市经济实力,提高旅游市场投入;推进西北6市旅游景区晋级工作,增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舒适度;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西部地区旅游地域系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自下而上”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测算了河南省2002—2019年旅游业碳排放量,然后基于Tapio脱钩指数分析法构建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模型,对2002—2019年的旅游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测度分析,最后提出促进河南省节能减排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2002—2019年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除了2003年为弱负脱钩、2008年为增长连接、2013年为强脱钩、2014年为扩张性脱钩状态,其余年份均为弱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16.
黄远香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69-174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法对比考察中国造纸行业在林木生产、工厂生产、运输、废弃物处理各阶段的CO2排放量。研究发现,2009—2021年中国使用废纸造纸造成的碳排将小于采用原木纤维进行生产造成的碳排量,即增大国内废纸回收将有助于中国降低CO2排放量。其中,约69%的碳减排效应均来自运输阶段,20%源于工厂生产阶段。通过分品类对比发现,箱纸板、瓦楞原纸和未涂布印刷书写纸的碳减排效应最为明显,2021年分别减少54 758、51 006、30 720万tCO2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