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明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崇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的协调发展,而追求最佳农业效益,也是农业经营者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近几年来,崇明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实践中,逐渐模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效益引导农业"向高处走、向宽处拓、向远处望"的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以效益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1、"立体效益"引导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对单位面积土地上(或水域中)立体种植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发展策略、发展模式等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拓宽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石屏县是个农业县。有25万余农业人口,303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94.6%的属山区,典型的立体气候,应该在充分认识县情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条件,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确立符合县情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发生态农业,继续发展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西部农村经济时,我们既在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不失为最佳选择,这标志着建设以生态明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将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针对一个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村经济特征,系统地设计符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的总体生态农业模式,并认真组织实施,在适度投入条件下,通过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农业生态经济功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显著提高产投比来取得较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壶关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由于抓住了这一核心,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壶关生态农业模式的特色与效益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日显紧迫。在这个过程中,西南山区农业的发展及其发展模式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阐明西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出发,阐述了当前西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并对适合西南山区环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缓解资源压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主要途径为: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建立绿洲立体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建立一个太阳能经济系统;发展生态农业及建立以沼气为纽带、多能互补的庭院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业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中国人多地少,如何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唯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城乡交错区近邻城市,拥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多种优势。在分析发展城乡交错区生态农业的可行性与优势的基础上,对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农地城市流转加剧及资金流转困难等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质循环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特色原则及产业化原则;建立了城乡交错区的4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并对城乡交错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进行了风险和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0.
改革廿几年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生态农业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多地被全世界所关注。在我国建立生态农业开发区是指在目前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已基本趋于完善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的开发经验,以经济开发区为模式,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尤其是在我国西部荒漠和沙漠地区,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巨大的社会闲散资金,以未来的粮食缺口为市场,启动西部原本蕴含的自然资源,为“共同富裕”开辟一条新的捷径。  相似文献   

11.
农业部今年向全国征集到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目前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此十大模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胚胎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2.
四川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而四川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今后如何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四川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并着重指出: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实现。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林结合的发展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生态农业的概念、效益评价、构建方式、发展趋势,并结合彰武地区的气候特点,构建了适合彰武地区的森林生态农业初步模型,旨在为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提供模式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朱孔山 《农村经济》2005,(9):114-115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研究,设计适宜于不同区域长期保持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立军 《山西农经》2022,(21):136-138
我国当前城市存在大量开展农业活动的空间,多数建筑的屋顶空间处于闲置状态,需要进行有效开发。屋顶农业能够利用城市中高密度的潜在空间,推动环保事业,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效益。通过校园屋顶农业闭循环链的研究,挖掘屋顶农业潜力,摸索生态农业闭循环链的运作模式,为城市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宁洱县生态型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内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效益、发展模式、纵向产业链等进行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分析出宁洱县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一)立体农业在四川省米易县试验示范,已进行了五年。米易县试验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立体农业巨大的生命力,各地参照米易的经验进行了不同地域、不同模式、不同形式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经济的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目前,立体农业与开发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正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坝,从陆地到水域,全面推开,形成了一个以新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兴农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为使农业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大力发展生态衣业,推出五种生态农业模式: ——“围山转”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山顶栽松、山腰栽油茶、山脚栽果树,实现用材林、经济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发展效益进行客观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农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农业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每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情况。[结果]通过对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投入与产出、耕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各市(州)综合得分结果表明遵义市和毕节市的得分最高,分别为4456 595万和4388 418万; 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的得分比较低,分别为1572 071万和1621 515万。[结论]贵州省各市(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遵义市和毕节市的生态农业效益最好,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相对较弱。因此,贵州省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先进技术、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从各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业--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敬水 《农业经济》2002,(10):10-12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付诸实施。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所以统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的。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