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企业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指出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从产业分工逐渐深化为产品分工、要素分工、工序分工以及增值环节之间的分工.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分工和成本优势导致了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然后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质量水平低和缺乏关键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最后指出了中国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实现OEM向ODM、OBM和BPO阶段转向.  相似文献   

2.
船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了船舶工业整体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能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大企业引以自豪的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国家船舶制造业不得不同日韩国家开展深层次竞争优势的竞争。在日益激烈的船舶制造市场竞争中,中国船舶制造企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科学地经营,最终取得利润。控制企业产品成本,是企业求得生存、抵御风险  相似文献   

3.
陈绎 《上海质量》2005,(5):17-19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制造正在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着,然而制造大国没有必然通向经济强国的桥梁,在世界500强企业的队列里,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我们的企业该怎样来提升质量竞争力,怎样在竞争中做大做强,成为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企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教授受聘担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后的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作“制造模式演进、服务业突显与管理理念变迁”的演讲,论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模式影响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的创新来源及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升级路径.基于产业技术模式类型划分,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典型产品进行出口竞争力的测度表明,不同产业技术模式下的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和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技术模式是造成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基于不同的产业技术模式,来推进中国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9,(4):53-60
本文利用卡尔曼滤波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成本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正相关,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也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三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也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一结果并不会因为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政府应该给予企业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的预期,这将有助于消除经济不确定性,改善企业投融资决定,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适当地提高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以在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缓解收入差距,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逐渐消退。文章将从产业链的角度探究物联网技术助推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亟待提高。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违规成本,完善对企业失信行为的监督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以及制造业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产业创新中迎接国际产业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社会一致认为中国肯定会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中国世界工厂论”已成为全球经济中的热门话题。经济学家把制造业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它不但是人类社会的“首次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目前,中国制造业总量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中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在一些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  相似文献   

9.
2005年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去1.4万亿美元,"Made in chjna"在世界上到处可见,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很少有影响力大的中国品牌,像联想、TCL、海尔、华为、宝钢等能够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还很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凭借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成为国际电子行业标准的有力支持者,但作为电子制造业大国,中国在行业的国际标准领域中却没有发言权.因此当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时,中国产品出口的品牌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研究》2010,(11):84-8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产业资本推动了中国成为国际重要制造基地。但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廉、档次低,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末端。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业追求全球品牌地位的道路坎坷而坚定,从TCL的失败到海尔、华为、直至李宁的崛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在风雨中走过,在坎坷中成长,也在全球注视的目光中反思和成熟。我国制造业虽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低,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制造业竞争力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文章从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现状出发,论述了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积极开展协调性的国际活动、优化现行贸易结构、强化人民币汇率变革、引进外国优秀技术与人才四个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2013-2014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内地的经济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中仅占第29位.因此,如何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桥》2002,(11):10
随着中国产品大量畅销国际市场,成为人们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中国制造"就成了社会关注最多的话题.国际舆论认为世界制造中心正向中国转移,进入了"中国制造时代".日本<产经新闻>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韩国<经济先驱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已经接替韩国成为工业制造方面的地区性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每两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中国提交的,电视机和洗衣机也分别占了国际市场的1/3和1/4,到2010年,它会在所有的重要的工业领域超过汉城.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是整个工业经济的基础,其竞争力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安徽省不是制造业强省,但其有自己的特色资源.本文基于因子分析的计算模型,对安徽省制造业的30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占据竞争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木材加工,纺织服装,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纺织业已经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医药制造和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引言 中国制造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加剧,国际资本加速进入中国制造业,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中国制造企业更为关注信息化建设,希望借助信息化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精益化管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它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企业的总称,覆盖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制造能力,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作为决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则是衡量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在技术进步方面现存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严重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双 《活力》2008,(4):61-61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制造业国际流动加快。由于美国、日本等国出现经济衰退和产业升级等原因,近年来出现了“世界工厂正在转向中国”之说。应该肯定的是在这场制造业全球流动中,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全球流动的目的地和收益者,还要看中国自身的条件发展战略。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不能仅仅看制造业产值总量,更为重要的是看反映制造业水平的指标,特别是制造业出口品全球份额,高新技术产品和创新产品全球份额,国际品牌的“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数量。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服务化也成为了制造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从国际来看,中国的煤机制造业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服务化的转型也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目前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煤机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本文由我国煤机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研究现状分析出煤机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动因和其制约因素。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煤机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的概述。提出我国煤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在中国制造业日益纳入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对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世界制造中心"的定位和国际竞争力,最后阐述了制造业在对外开放中外资引入的选择性吸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