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海生 《新经济》1995,(6):50-53
海外华人在经济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他们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也蒙上神秘的色彩。目前,大陆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尽管两者所处外部环境不同,但共同的文化渊源,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两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有迹象表明,大陆民营企业在管理思想、组织制度、用人方法等方面跟海外华人的家族企业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尽管历经20余年的演变已有所改善,但在许多细节上仍然难以乐观.而在另一方面,作为民营企业的家族企业,有许多东西,却也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无意在此搬弄家族企业的是非,因为家族企业有其自身的形成背景与运营、发展的相对好处,况且,它也并非是中国的"国粹",在英、美、德、法、日等许多发达国家,许多声名显赫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就是其中的最好明证.  相似文献   

3.
陈彦丽 《经济师》2008,(7):67-68
家族企业占我国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家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家族企业有其自身独特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族企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展,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已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因此,有必要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来促进家族企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中小型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民营企业中的80%为家族企业。中国的家族企业多是在创业初见成效,并正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的中小企业。从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家族企业并非终将衰败,而是大有前途。虽然中国小家族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但在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主要是指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所有权,企业由家族成员经营或控制的一种 企业形态。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按照流行的观点,家族企业是一种落后的产业组织象征,这种组织形式正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受此影响,一时间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声称自己要走出家族制。 然而细究我国家族企业的成长环境和发展阶段,就不难发现,目前家庭企业在竞争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我们认为,企业形式无所谓高下,只要在当时当地管理成本低、效率高就是好形式。对现阶段我国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全盘推翻家族制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家族企业目前是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组织形态,在世界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尤其是如何提高家族企业的绩效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个体、民营企业中的相当部分是家族企业。随着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有不少家族企业想逐步建立比较规范的企业制度,但多数却陷入困境。本分析了家族企业改革的动因与风险,对于我国家族企业演进进行了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8.
一 家庭企业的生命力很强,但生命周期却很短。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研究,“有70%的家庭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差不多:“所有家族企业.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以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但其平均寿命很短。掘统计,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家族企业的寿命很长,有的有活到几百岁迄今还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从黄、陈之争的起因、过程和中国民营企业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来分析、观察国美案例,留给人们的尚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而纵观国美事件前后的舆论分析.大多着眼干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但我认为:国美案例不仅对家族企业、民营企业有吸取教训的地方,也是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案例的一笔宝贵财富,给我们国内外商学院和经济学家,企业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谢舜龙 《经济前沿》2002,(12):59-59
在我国,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所以,有人把民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归罪于家族式管理。笔者认为专业管理和家族管理都是科学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点和弊端,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族企业。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是由家族控制并管理的,世界500强企业40%是由家族经营的,如杜邦集团等。国内也不乏成功的家族企业,如四川的希望集团。问题是很多民营企业没有掌握家族管理的要领,扬长避短。家族企业有它的管理规律和规则可循。管理大师杜鲁克认为家族企业必须遵守5条管理规则,否则就无法生存,更不必说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引发了一系列变革,突出的变革之一是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它们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这些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的基本形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它们在促进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有效供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赖艳 《时代经贸》2014,(6):356-356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然而当初的创业家今天却已渐渐步入暮年,民营企业传承成为当下热点。本文立足于民营企业代际传承,探析其暗藏的机会,代际传承将是民企家文化创新的机会,也是进行二次创业的好时机。成功传承的新生代创二代们,将有机会在产业升级转型大背景卞,带领其家族企业实现一次创业后的另一高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营经济企业中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比例,有统计认为已达到70%,不可否认,中国民营企业中家族管理占有绝大多数。本文依据管理学基本原理和一些家族企业实例,通过对家族企业产生背景、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现状的说明,分析我国家族企业管理的优劣。寻找并提出一些解决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家族企业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受到不同的综合背景影响,体现出不同的学科发展进程和特点,但国内外的华人家族企业仍存在一些共性。海外家族企业跟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和转型比国内更早,特别是特定法制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特色值得研究和借鉴。总体上看,家族企业向更广社会资本的开放,以及结合社会文化与法律背景来改善家族制是家族企业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于正处在二次创业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国内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也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营企业中绝大部分又是以家族企业为主的形式。但要做大做强,就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了。内部条件如何?外部环境怎样?能否实行现代公司制度化,则是家族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范忠宝  戴鸿丽 《技术经济》2003,22(10):44-46
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流企业形式 ,家族企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 ,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现代家族企业可以有效地规避古典家族企业的某些经营弊端 ,将现代企业治理的先进理念融入企业运营的实践 ,使这一古老的企业模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事实上 ,家族企业不仅在我国 ,在日美、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均十分活跃便是这一论点的最好例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 ,我们引入家族化指数来进行古典家族公司与现代家族公司的判定、家族公司与公众公司的区分。一、家族企业的两重性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变革剖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现阶段社会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一味地提倡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制是不妥当的。但应该在加快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主从封闭式家族企业向开放式家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娴 《时代经贸》2010,(10):227-228
本文从分析家族企业的劣势入手,探讨了家族企业在用人制度方面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民营企业家族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详细说明了有关培训的方式,内容与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准古典家族企业 ,正逐步向现代家族企业变迁。但我国民营企业不正常的大量“早夭”的现象表明 ,我国家族企业在向现代企业变迁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障碍。鉴于此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变迁实现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实现入手 ,对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进行研究 ,以期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家庭企业的生命力很强,但生命周期却很短。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研究,“有70%的家庭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差不多:“所有家族企业,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以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但其平均寿命很短。掘统计,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家族企业的寿命很长,有的有活到几百岁迄今还充满生机与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