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2.
3.
<正> 近些年来,世界性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现象。据有关材料统计,经济特区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上扬势头。1979年仅为7.7%,1985年上升为20%,1990年则达到33%。世界性经济特区,按其功能划分,大体可分为四种模式: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综合性特区。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现已有45个国家设有125个自由贸易区。目前,亚太一些国家,又纷纷创办经济特区,它不仅成为推动亚太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其自身也正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向深层发展,即由传统的加工型工业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它对本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贸易将产生强大的扩散作用及影响。我国经济特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  相似文献   

4.
于建荣 《特区经济》2008,3(2):13-15
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缩影、窗口、实验基地和"排头兵"。经济特区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否具备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根据这种需要去不断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5.
6.
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中国经济特区创建20年的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特区再创新辉煌,正面临着许多新技术挑战。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的问世和进入各个领域,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兴起,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网络化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传递,大大推……  相似文献   

7.
8.
<正>1994年,对我国经济特区而言,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一年。 年初,中央推出了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并要求特区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执行。这使特区与其他地区的政策差异在某些方面相对缩小了。特别是财税和外汇管理体制,特区已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同。一时“特区不特”的呼声多了,一些外商和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也心存疑虑和困惑。正在人们感到迷惘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亲赴特区考察,代表党中央重申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并对特区提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各特区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使1994年特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9.
<正>一、特区产业政策的一般考察 依据现行的经济体制,我国产业政策的含义可概括为:政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依此而论,特区产业政策的含义应该被概括为:国家或政府为优化特区经济发展过程,对特区产业及其结构的发展与调整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稍加区分,把那种为优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有效调整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而制订或采取的经济政策,称作国家产业政策;而把国家或政府为优化特区经济发展过程,促使特区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所专门制订或采取的各项经济政策,称之为特区产业政策。特区产业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间的关系,是以区域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间一种局部与整体关系为基础的:特区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区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服从国家产业政策为基本前提,充分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特区产业政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是特区产业政策与某类产业政策比如产业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临国际市场的优势,大力引进利用外资,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复关”的临近,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逐渐消失,有关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出现了不确定性,议论中既有要求再造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呼声,又有经济特区将不再“特”的断言。 笔者认为,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经济特区的原有规范与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约束之间的冲突。为此,经济特区需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规范自己,选择适合新形势和自身特点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杜强 《特区经济》1994,(7):32-34
<正>经济特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它适应了世界各国经济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并构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16年来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90年代这个跨时代、跨世纪的时刻,国内却出现了对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使命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论调为“特区优势丧失论”.显然,这种论调狭义理解了特区优势,把特区优势等同于特区优惠政策.如果不  相似文献   

12.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加速淡化,这意味着第—代经济特区正在结束,同时第二代经济特区正在开始。目前国家已基本调整了特区政策,第二代经济特区将如何发展,这是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 一、经济特区升级换代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掌握阶段性就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这里我们分析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目前特区优惠政策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正是特区发展阶段性的—个明显标志:特区已经升级换代,已经从第一代进入第二代,这就是说,我国经济特区的升级换代自有本身的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从处于思想形态时起,就带有利用外资开发落后地区的初始目标,特区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获得成功,就必然要向特区以外的地区扩展,去改变其他落后地区的面貌。经济特区起步后仅用3—4年时间的试验就证明了这样一点:必须把利用外资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国家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早在特区还处于奠基阶段时,就开始扩展到特区以外的地区去。搞点特殊优惠政策,就可以收到利用外资开发本地经济的好处,内地逐渐照着特区的办法做,纷纷成立经济开发区或开发试验区,全国大开放的局面到了90年代初期已基本形成。全国大开放的局面对经济特区提出?  相似文献   

13.
钟坚 《特区经济》1997,(1):9-12
<正> 我国经济特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从现实出发,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和升级,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顺应和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特区”的称谓是我国的首创,因为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叫法。然而,经济特区的问世,却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至今风靡不衰,成为本世纪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首先,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自然地域范围的限制,它已从西欧扩展到世界五大洲,除大洋洲外,亚、非、欧都各有100个以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准工业化国家,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都辟有经济特区。再次,经济特区已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无论带有浓厚前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兴办了各类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史上还属“小字辈”,它与最早出现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一类经济性特区相比,设区时间相差七个多世纪;与第一代出口加工区的诞生时间相比,迟了20年以上;与一些综合性特区的问世相比,也迟了十多  相似文献   

14.
<正>10年前,我国的经济特区开始了淡化与升华的双向运动。淡化的是特区作为排头兵发挥的开拓效应;升华的则是其开拓功能。淡化使特区不特,升华则使特区更特。淡化与升华,即不特与更特,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尤其是升华,在不同的特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研究这个过程及其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应有助于各个特区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增创优势,迈向新世纪。 一、从1984年开始特区进入淡化与升华的发展过程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办特区,区域范围划小了,很难把利用外资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结合起来,因此特区一般都划得比较大,深圳特区一起步就是327.5平方公里,海南则全省3.4万平方公里都是特区,其他3个特区开始时面积虽然比较小,但其后都作了调整,珠海从6.8平方公里扩大到121平方公里,仙头从1.6平方公里扩大到234平方公里,厦门则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131平方公里,都是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地扩大。  相似文献   

15.
<正>一、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当肯定 1、经济特区的成功,打破了传统封闭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切实可行的,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为全国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一、经济特区的类型比较 经济特区按其经营内容和构成的不同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商业型、工业型、综合型、科技型及其他型。商业型经济特区主要从事贸易和转口贸易业务,一般设立在交通便利的机场、港口、铁路枢纽附近,并且要求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条件,如对外经济交往经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声誉及简便快捷的办事作风等。工业型经济特区的典型形式是出口加工区,这种经济特区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良好的资源条件、完备的投资环境,特别对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将出口加工区设立在工业条件较好或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综合型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一种工贸结合的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因此具备上述两种经济特区的共同特点,即在地理位置上往往选择交涵便利并且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的地区,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对投资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营条件的配套性与均衡性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科技型经济特区通常设立在科研机构较为密集、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这种经济特区的建立必须有科学教育高度发达、尖端技术开发实力雄厚、高精尖产品生产水平相对领先作为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正> 步入新世纪的特区,当她拥抱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的时候,她只有20岁。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根本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经济特区是我国依据这一理论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产物。经济特区如何在新世纪继续闪耀其"特"有的光芒,关键是紧紧抓住这个政策不放。新世纪经济特区最大的"亮点"依然是对外开放,要努力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再谱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8.
今年8月26日,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20周年纪念日。 20年来,我省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实行特事特办,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向市场经济,着力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WTO与经济特区的新挑战、新理念、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立勋 《特区经济》2001,(12):19-21
一、WTO与经济特区意义的变迁 1.中国加入WTO之前,经济特区的国际政治意义远大于国内经济意义。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中国经济特区的转型换代经济特区的换代和转型紧紧结合在一起.所谓转型指两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模式转型,从原来的优惠型转向功能型,另一是指产业经营模式转型,从“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广泛发展的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国际城市型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