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特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证考察了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对相应经济圈的促进作用,分析发现深圳特区凭借行政功能上的优势和政策的先发优势,极大地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并与其形成了良性互动。浦东新区虽然其引资的直接带动作用不如深圳,但其引资路径使得长三角的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种作用方式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更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尽管滨海新区对环渤海经济圈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但随着其战略地位的提升,其潜能值得期待。三区在竞合中实现协调发展将会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姚嘉 《特区经济》1994,(6):40-43
<正>当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囫.如何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再造新优势.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挥特区“排头兵”作用,这一焦点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深圳市资金形势是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趋紧的.从金融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民币存款增势减弱,信贷资金来源不稳定。二是人民市贷款在去年增速较快的情况下相对减缓。三是人民市存差缩小。四是全市金融机构头寸趋紧.除资金供求总量紧张外,资金结构性短缺矛盾也很突出:一是房地产投资项目与生产型企业争资金,往往是用于生产上的资金被开发、续建的房地产项目挤占。二是用于市外投资的项目与市内生产、建设项目争资金,造成市内资金趋紧。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由外销转人内销的比例提高,需要调人大量的外汇购买原材料,外汇资金相对紧张。四是外贸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大于一般生产经营型企业。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导致1992年下半年以来整个世界贸易增长放慢,1993年世界贸易的增势进一步降低,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深圳特区进出口贸易受其严重影响,外汇来源不稳定。 资金紧张是当前深圳特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这是从1993年以来深圳经济高速增长、全国“经济开发热”引致的效应,同时也是深圳特区?  相似文献   

3.
<正> 一、浦东新区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1、新区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1991、1992、1993年浦东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6.8%、55.2%、21.9%,三年中的平均增长率为39%,超过全市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一倍多.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迅速提高了浦东新区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从1990到1993年,浦东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10.8%上升到18.5%,工业净产值由9.31%上升到17.07%,工业出口值由13.97%上升到22.44%.1994年浦东新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886.3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21.3%.2、重工业仍然较“重”,但重工业的结构发生了逆转.1994年,新区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为58.1%,比1990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但其比重仍然较大;轻工业比重比1993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约相当于前三年的变化之和.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料轻重工业比例的调整趋势将继续并加快.浦东的重工业虽然长期保持较高比例,但是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原料工业1990年占重工业的比重为58.3%,到1994年下跌到43.8%.3、工业结构处于剧烈调整之中.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1990年,浦东工业行业中产值超过10亿的有7个,其中有两个行业即石油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超过20亿,分别为25.69亿元和23.72亿元.而1994年产值?  相似文献   

4.
《特区经济》1995,(1):30-32
<正>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政府对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地位作了极高的界定,称之为“中国今后1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4年多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浦东开发效果良好、成绩显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协调增长的发展势头,预计今年GDP将达260亿元,同比增长30%;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投资环境不断完善;重点小区全面推进,功能开发取得成效;内外客商投资不减,外贸出口持续增长;金融贸易迅速发展,各类市场兴盛活跃;精神文明同步实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精心指导的结果,同时与浦东新区正确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成功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魏哲民 《特区经济》1994,(11):17-18
<正> 一、优势——在经济学上的界定 优势,在经济学上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指特定经济系统在给定时空域内,所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及被开发潜力;二指通过制度安排,实现经济资源组合的最佳收益,在此意义上,本文把制度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三指优势可分性,因为时空域是可分的,定义在时空子域内的优势便是局部优势,局部优势的迭加构成总体优势。 目前之所以存在关于特区优势之争,来源于对优势概念理解含混不清,而囿于对优势的静态认识。持特区优势丧失论者,基于这样的观点:第一,国家关于特区的优惠政策,现已不为特区所专有,而是普惠全国;第二,目前深圳特区的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已有很大的升涨,增加了投资成本;第三,我国现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飞地,如上海浦东,使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流向发生变化,将不利于深圳特区。这确实是事实,如果优势仅限于此,深圳优势将永远失落了,深圳特区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恰恰相反,优势的内蕴比此丰富得  相似文献   

6.
沪深苏三市投资环境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苏州、深圳是近十年来吸收外资变化较大的三个城市,外资在三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引进外资的数量和结构,着重探讨三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及其变化,其中的影响外商投资的关键要素,最后提出引进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广东谈到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时指出:“要大力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当前特区的一项紧迫任务”。这就从根本上指出了特区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特区已基本完成了外延的经济扩张过程,即通过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来推进经济规模的发展,跨入了主要通过结构转变来促进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个地区的结构转变可以被定义为:随着国民收入增长而发生的需求、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走向高级化,优质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历史已证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它既是增长的因素,又是影响增长速度的因素。因此,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这一观念,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对特区来说,结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比的一阶段的经济的外延扩张,更具经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版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深圳的出版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走出了具有特区特色的独特发展之路.全市出版业完成了从小到大、从粗放式发展到优质高效转变的过程,形成了种类比较齐全、两个效益较明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出版事业体系和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9.
除旧迎新,少不了回顾与展望。本刊已在1990年第6期发表过有关文章,总结特区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本期继续向读者奉献这方面的文章,《略论深圳特区发展中的十个关系》一文就从另一个角度回顾和总结了特区十年经济建设值得重视的成功经验。走过了十年艰苦历程的经济特区,现在是全面、认真、冷静、深刻地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再不能象一段时期所说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了!特区经济建设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的,其经验与教训也是丰富多采的。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成功的经验,汲取某些失误或挫折的教训,将使今后十年迈出更加稳健、更加坚实的步伐,就能创造出与“深圳速度”相媲美,抑或应该说比“深圳速度”更重要、更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深圳与其他经济特区一样,建立之初,按照小平同志的思想,其功能作用体现在改革与开放两个方面,即开放的“窗口”与改革的“试验场”的作用。从以上两个特区的共性功能作用来看,深圳特区发挥得是最好的,在探索建立新体制、形成新机制方面为全国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特殊的功能作用方面,那就是在政治制度上承担的特殊任务,即发展经济以摆脱在与资本主义对比中的难堪处境、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方面,应该说深圳特区发挥得也不错,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深圳已初具规模,它进一步发展已不可逆转。但深圳今后的路如何走,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将充当何种角色,起什么作用?是将其置于华南新兴城市群中作为普通一员,被未来继续繁荣的香港的耀眼光芒所掩盖,还是让它在已有的基础上乘胜高速前进、再创辉煌?这是处于世纪之交新阶段的中国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深圳经济特区走过了不平凡的15年发展历程.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5年为奠基、初创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铺摊子,创造必要的投资环境;1986年至1989年为发展成型阶段,主要任务是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发展外向型经济;1990至今为发展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15年来,深圳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总体经济实力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5年来,深圳特区发展创造了闻名的“深圳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35.9%,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78万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达3.57万元/人.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335万人口、255平方公里建成区、638亿元工业总产值、35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4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002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317万人次机场旅客吞吐量的新兴的港口城市,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  相似文献   

14.
一、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经济增长率居第二位 1979年以来,深圳国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31.2%。“八五”时期以来,通过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有新的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根据现有对比资料,1993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449.29亿……  相似文献   

15.
郑国彪  赵颖 《特区经济》1994,(10):42-43
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深圳确实发展神速,成绩非凡。但是,通过客观的横向比较,我们看到:相对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而言,深圳经济仍有一定差距。特区今后应制定怎样的赶超战略,无疑将是一次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特区经济》1996,(4):27-29
<正> 实质性增长(EssentiaI Increasing period)是指一个经济特区或开发区,经过创立初期以内外基建投资为主的形态及项目开发后,开始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开发与技术创新而获得集约增长与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阶段。实质性增长阶段是检验国家设立某一特定经济特区或开发区的预定目标,即外引内联,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可持续增长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特区开发区自身兴衰成败的关键时期。 依据当代国际国内经济特区开发区的实践经验,从创立初期的形态性增长阶段,转入实质性增长阶段一般需要经过8~12年。如微电子等产业为主的韩国马山出口加工区用了9年,以加纳利国际商务中心为主要功能载体的英国伦敦码头开发区(LDDC)用了12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我国于80年代初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一般用了10年左右。 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291.2亿元增长到411.8亿元,然而增长速度却从1993年、1994年的30.2%、28.6%放缓至22%。与此同时,在GDP构成之中,房地产开发及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之比重有较大下降;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贸易、信息产业比重急速上升。这标志着浦东开发已提前迈入实质性增长的新阶段。本文拟对浦东开发新阶段的表现特点、内在规律及对策方案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丹 《北方经济》2022,(5):13-16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0514亿元,居全国第21位。本文以2021年内蒙古、山西、贵州三省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数据为参考对象,选取了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经济总量、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支柱产业四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与山西、内蒙古与贵州之间的经济差异,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接下来,通过将深圳市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以及与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使我们能够从深圳市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生产力水平以及深圳市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深圳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戴跃华 《特区经济》2003,(12):23-25
建市23年来,深圳市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相比,情况究竟怎样?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该如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