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1986—2012年广西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结果表明,1986—2012年广西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增长系统跨越了低度耦合协调与中度耦合协调两个阶段,并以2008年为临界。目前,广西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增长,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相伴随,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因而需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同时需要结合调结构与稳增长,实现二者的协同,促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序幕,同时开启了特区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历程。经济特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其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一些不同的轨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也存在显著不同的特点,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且与特区宏观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4.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已逼近甚至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本文介绍流动性过剩的判定和我国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进而分析当前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厘正了若干流动性过剩认识误区,阐释了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的本质与定义,测算了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和程度.得出了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并不严重、流动性过剩与经济过热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值得反思等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税收增长率双双下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却在加速。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超第二产业,2014年该比重达到了48%。显然,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从学理角度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向非固定系数性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结构角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三者关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新 《经济学家》1996,(6):94-96
  相似文献   

8.
货币的虚拟化是造成当代经济流动过剩的根源,当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成为世界性的经济难题;同时,虚拟经济逐步呈现出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独立性特征,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如何正确理解并掌握经济虚拟化的规律是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决策的前提。指出货币学派传统的"单一"货币规则所面临的困境,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困境提出建立动态货币资金流量观测、增加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灵活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巨大的"存差"引发了全国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热烈探讨,以及对由此导致的经济、金融危机的预期。本文通过对199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存贷款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存差"的产生过程及存款结构的变化,继而从银行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方面分析了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特殊存在依据,并在外汇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模式、金融体制创新、货币政策运用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满 《当代经济》2007,(17):132-134
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巨大的"存差"引发了全国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热烈探讨,以及对由此导致的经济、金融危机的预期.本文通过对199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存贷款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存差"的产生过程及存款结构的变化,继而从银行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方面分析了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特殊存在依据,并在外汇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模式、金融体制创新、货币政策运用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对称和非对称倒"U"方程检验民生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对其效果的影响,对最优民生支出和偏离最优规模的效率损失进行测度,然后研究消费和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对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民生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对称倒"U"关系,多数省份低于最优规模,但正向最优规模靠拢;产业结构会提高最优民生支出规模,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民生支出规模低于最优规模,但西部地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最优规模,偏离最优民生支出的效率损失从东、中到西依次递减;消费和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消费性支出效果的影响不显著,但会减轻生产性支出的抑制效应;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随着民生和生产性支出的扩张而增大,但受消费性支出扩张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玷  雷娜 《经济问题》2012,(4):45-48
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我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证实了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存在三个阶段,证明了产业政策通过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排放系数和产业人均收入指标的研究,表明我国结构调整需要寻找合理的平衡,得出了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金融结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当前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这一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容易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解决流动性过剩既需要实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加大公开市场回笼货币力度和发行定向票据等相机抉择的短期政策,更重要的是采取金融结构优化的治本之策。金融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行债券收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量,推进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以及进行结构化产品创新和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6.
以产业结构调整促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莉 《生产力研究》2002,(2):119-121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90年代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世界经济格局及我国经济均产生巨大影响。面对我国经济矛盾的突出和国际形势的变换 ,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认为我国应以发展为主题 ,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 ,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空间上的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一个技术外部性的视角下,这篇文章考察了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对经济增长地理结构的影响.理论和经验的分析表明,在逐渐成长起来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正反馈机制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延续和放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过程,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空间上的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时间上的持久性和自我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投资者情绪、股票市场流动性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春红  彭光裕 《技术经济》2011,30(5):105-108,123
采用2000—2009年的GDP、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以及交易值的季度数据,从实证角度对此时段的投资者情绪、股票市场流动性和资本化率进行计量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投资者情绪、股票市场流动性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投资者情绪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和股票市场流动性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也处于持续不断的形成与演进当中.文章以中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中介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内部所形成的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格局,对城市群整体、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机制来看,城市群产业分工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提升,更体现在结构的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行推进,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