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危机治理视野中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生命线,公共危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树立。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建设政府公信力,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和提高能力,将公共危机治理转化为塑造政府公信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危机的可能性。由此也提出了对以增强行政组织机构快速反应能力为特点的公共治理能力的考验。我国发生公共危机尤其诱因,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功能存在缺陷。要应对危机中对于快速应变能力的要求。我国政府治理必须适应新形势。以实现政府公共治理再造。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具有显著的社会导向作用。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4.
政府会计需要改进,具有很多背景,如果从公共危机是常态、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形式的角度来思考,则可以把公共危机作为政府会计必须改进的特殊背景。这种背景之所以催生着政府会计必然和必须地加以改进,就在于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和管理上的诉求,就在于这种管理上的诉求需要强化公共危机下人们对危机信息全面、及时、公开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政府应从公共危机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促进职能的转变、行政信息的公开、治理模式的变革以及危机管理体制的构建等,以加快政府管理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共危机频发,危机管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政府信用与政府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府信用的内涵是在历次危机及其管理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从具体的危机管理过程来看,政府信用与危机管理存在互动机制。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政府信用缺失的问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状况日益恶化。因此,为提升政府信用,更好地应对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务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中政府信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结合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现象,对政府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人问中国人的信用如何?可以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有人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信用为本,中国人是守信的。也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用,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这两种回答哪一个对呢?谁是“傻帽”?中国,自古就有“信义之邦”之美誉,中国人视信义为面子,为命根子,历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舍生取义的就是这两个字。中国古代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浅论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塑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公共危机为优化政府形象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可能,同时,公共危机给政府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正确把握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切实加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危机凸显,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从法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原因在于信用制度供给未能满足信用需求的发展,信息不对称导致失信行为泛滥。治理我国社会信用危机,应加强信用立法和执法,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市场化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信用自律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矛盾的多发期,一些矛盾处理不当会导致群体性公共危机。本研究总结了公共危机产生的种类与原因,归纳了政府积极传播对化解公共危机的作用。通过对公共危机中有害信息传播规律的分析,并联系我国当前的传播现状——传播理念、方法、方式滞后;传播渠道协同性差;政府与部门之间无法信息共享;传统政府组织结构传播效率低,提出了改善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传播需要改造传统的政务流程;完善危机政府传播机制;构建政府传播的电子政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是政府善治建立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政府善治的实现为根基。在当前我国推进政府善治的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进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危机多发的关键时期。我国在较短时期内承受着变迁性、转轨性、全球化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的不确定性、突发性、长期性和危害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政府治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危机事后的被动应对,而忽视事前的主动预防。根据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提出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常态化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阐释其运行机理,初探其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当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契机,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性质,地方政府应认真审视公共治理现状,从思想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化危机为机遇,努力实现政府善治.  相似文献   

15.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是当前各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焦点问题。少数省、市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规则制定上的经验值得借鉴。对江苏省和陕西省、杭州市和上海市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的地方规则进行比较,从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使用、异议处理、管理机制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回应性"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政府回应理论和回应性政府理论两个重要阶段。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回应性政府理论渐失解释效力,回应型治理理论便应运而生。作为回应型治理的组织基础,重构后的政府责任体系至少应包含政府伦理责任、政府法律责任和政府绩效责任。而以公共服务内涵的重新界分为基础,选择不同的公共服务授权主体与授权方式将成为回应型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与中国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理既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又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统治模式。它强调公共权力的社会化配置,需要成熟的市民社会的现实支持。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以及有效构成了善治的精神内核,民主发展的最终结果促进了治理的实现。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个逐渐走向治理与善治的过程。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努力,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提出,政府主导型治理道路的确立,村民自治、社区建设、电子政府等典型案例的展开,标志着中国在走向善治的道路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善治之路并不平坦。舶来理论的本土化、治理失效问题的解决、中国共产党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的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都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以桂林“七·二六”导游事件为例,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探究旅游公共治理问题,强调把防范或化解公共危机、提高公共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作为旅游公共治理的基本目标,揭示了旅游公共治理中公共政策的目标、方式、效果及其评估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于改革目前旅游行政管理的公共治理模式、促进旅游公共管理决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