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哈萨克斯坦金融市场面对主权信用评级调整产生的变化,构建统计模型分析两者间的变动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危机时期市场对主权评级调整的响应较为显著,CDS 价差和股票市场波动剧烈,持续的主权评级下调会导致市场风险集聚,深化危机影响。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方,哈萨克斯坦金融市场面对主权信用评级调整的表现,提示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危机的蔓延。通过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分析,将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分解为由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和经济基本面以外因素决定的两部分,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受非理性成分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了欧债危机期间三大评级机构很可能过度下调了主权信用评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金融行业四家有代表性的金融企业在2008年~2009年的评级意见和股票价格波动数据为基础,计算了评级信息发布当日和评级信息发布前后的股票超额收益率,以揭示评级信息对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评价机构倾向于发布“利好”评级信息,评级信息发布前存在着信息提前外溢可能,评级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持续发布评价信息的影响存在“后发优势”,利好评级信息有效时间相对较短,利差评级信息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评价信息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有效性不同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也不同,利用最新的股票数据进行非参数假设检验,研究ST信息的公布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方式,以考察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判断,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对ST信息做出显著的反应,但是股价变动不能快速充分地反应信息的变化,市场不能达到半强式有效.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的ST公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效性不同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也不同,利用最新的股票数据进行非参数假设检验,研究ST信息的公布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方式,以考察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判断,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对ST信息做出显著的反应,但是股价变动不能快速充分地反应信息的变化,市场不能达到半强式有效。  相似文献   

6.
以标准普尔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发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负面意见,三大机构与美国政界的政治博弈愈发激烈,其中,标准普尔在2011年8月5日首次把美国主权信用的AAA评级降至AA+。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降级,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打破三大机构的全球评级话语权论断,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市场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欧债危机凸显了信用评级机构发布的主权评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欧盟为此提出了主权评级监管的八项措施。我国评级业历史短,规模小,但可喜的是评级行业已经认识到主权评级对我国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和评级话语权的争夺的关键性,并且已经开始尝试性地开展主权评级业务。然而我国信用评级的监管法出多头、零乱无序,更没有主权评级的专项监管规则。欧盟统一集中的评级机构监管框架和主权评级的改革建议对我国发展主权评级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2年12月-2013年2月股票成交额、期货成交额以及国债成交额等数据资料,运用GARCH(1,1)模型获取各市场的波动信息,通过贝叶斯VAR模型(BVAR)、脉冲响应函数(IRF)等方法模拟各市场波动的“传染”过程,研究发现:第一,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均对来自自身冲击影响的反应比较强烈,期货市场的冲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但是持续时间长,股票市场的冲击对期货市场的影响较弱;第二,股票和期货市场的冲击对国债市场影响在整个样本期间均不大.  相似文献   

9.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悔厌恶心理对投资者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悔厌恶的心理因素,投资者会表现出持亏卖盈的行为偏好。本文利用中国个体投资者交易账户的交易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十二月效应”对“处置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个体投资者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并在十二月份存在“反处置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Var方法界定出股票市场的异常时期后,可对股票市场异常下跌时期的日历效应进行分析。实证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异常下跌时期具有明显的“五月份效应”、“周初效应”和“周末效应”。“五月份效应”的产生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公布时间有关,而“周初效应”和“周末效应”与大多数学者已证实的股票市场正常时期的周内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金融行业四家有代表性的金融企业在2008年~2009年的评级意见和股票价格波动数据为基础,计算了评级信息发布当日和评级信息发布前后的股票超额收益率,以揭示评级信息对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评价机构倾向于发布"利好"评级信息,评级信息发布前存在着信息提前外溢可能,评级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持续发布评价信息的影响存在"后发优势",利好评级信息有效时间相对较短,利差评级信息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评价信息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股票市场日内高频交易数据,通过设计不同时间跨度的事件窗口,分析了中国A股市场股票价格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整的瞬时反应模式。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整反应显著,且具有持续性特征;反应最为显著的时间区间恰好就在包含货币政策宣布的事件窗口之内,随后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实证结果还显示,在目前的政策传导机制下,A股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后,欧盟对信用评级监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涉及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利益冲突、信息披露、主权评级、问责机制等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立法改革的思路及模式,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利益冲突、信息披露、问责机制、信用评级日常监管等,同时逐步弱化监管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揭示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和过度反应现象,指出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还不是一个半强式有效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规范市场运作机制仍不可放松。  相似文献   

17.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以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有着较高换手率和市盈率,且信息严重不对称,由此引发了众多“反常”行为。而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某些经典理论不能对其提出合理的解释,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的偏差。文章通过对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金融理论的比较,以及对行为金融理论模型的介绍和其在我国股票市场运用的实证分析来说明行为金融理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8.
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即过度反应。本文通过对深圳A股股票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形成后八个月开始到一年的检验期内,原先的输家组合的平均累计收益率高于原先的赢家组合,最高差值为1.81%。此研究结果表明。深圳A股股票市场在短期内不存在过度反应效应,而在中长期内存在过度反应效应。因此可以在中长期内通过反转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探究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避税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税信用评级能够通过“声誉效应”和“治理效应”显著降低企业避税,这表明纳税信用评级对规范企业纳税行为发挥了治理作用,评级较高的企业是“名副其实”而非“盛名难副”。进一步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重点行业以及严防税收规避时期。研究对于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为推进柔性税收征管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ESG与高质量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行为视角出发,考察ESG评级是否会引起审计师关注,并体现在审计报告行为决策中。研究发现,上市公司ESG评级能够影响审计师审计报告行为决策,上市公司ESG评级越高,审计师出具正面审计报告的概率越大,采用PSM、工具变量法等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能够通过影响信息生成行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披露行为(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审计师审计报告行为决策。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所处地区制度规制强度越大、企业性质为非国有和非污染企业以及内部控制越有效时,ESG评级对审计报告行为决策的正向影响越明显。分项检验发现,环境保护(E)、公司治理(G)维度的表现能有效降低审计师出具负面审计报告的概率,但社会责任(S)维度表现对出具负面审计报告的影响有限。研究结论为监管部门、上市公司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提供了可行建议,同时为审计师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