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立新  梁艳 《新疆金融》2010,(5):113-119
<正>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计划及其他监管措施的出台,碳交易成为实现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碳市场的产生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对当前全球碳市场的运行进行评述,并为我国构建碳交易体系提供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农业碳减排,并将农业减排纳入碳交易市场,不仅是"十四五"期间降低污染减排总成本、提升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总体发展质量的可能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农业持续减排、推进"碳达峰"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力。建议在政策层面将农业纳入碳减排交易范围,推进农业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研究,优先选择部分发达地区在部分行业开展试点,同时加大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推进农业持续减排。  相似文献   

3.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建立碳市场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碳市场建立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之间关联不大,但能够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因此,我国在碳市场发展初期应采取以自愿减排为主,强制减排为辅的减排方式,发挥重点行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带动作用;在碳市场发展中期,减排市场应由政府引导转变为市场主导,逐渐过渡到以拍卖分配方式为主的...  相似文献   

4.
郇志坚  李青 《新疆金融》2010,(8):102-122
<正>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CO2,简称碳)的排放。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碳金融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短期来看,碳  相似文献   

5.
能源·资讯     
气候国内碳交易办法或上半年实施4月8日,《经济参考报》消息,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中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有望于上半年公布实施。该办法将对碳交易参与各方进行规范,甚至建立碳交易所的"备案制",随后还  相似文献   

6.
碳定价是国际公认的推动低碳发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经济手段。作为碳定价机制的两大支柱,碳交易和碳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亚洲地区碳定价机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了有益经验。本文对部分亚洲国家碳交易和碳税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碳定价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下的碳金融碳金融指与低碳经济有关联的金融活动,可泛指所有服务于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金融中介活动。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按照业务模式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Allowance-Based Markets)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前者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后者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如CDM(清洁发展机制);而按照减排约束力又可区分  相似文献   

8.
张健华 《中国金融》2011,(10):26-28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通过约束"附件一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造成碳排放权的稀缺而使其具有市场价值.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减排潜力巨大,可为国际碳交易市场提供大量减排资源.  相似文献   

9.
由于气候环境影响全世界,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全球公共物品的属性;碳关税并非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有效手段,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协商与谈判仍是提供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解决之道。强调"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能力支付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是气候性全球公共物品提供中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即碳金融这一新名词也随之孕育而生。自2005年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可交易以来,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参与度不断深化,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CO2,简称碳)的排放。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以商业银行为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构建碳金融体系。本文从当前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入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提出几点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广升 《云南金融》2011,(6Z):93-93
<正>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CO2,简称碳)的排放。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以商业银行为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构建碳金融体系。本文从当前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入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提出几点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贺川 《银行家》2024,(1):100-105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其发展愈发受到各界重视。碳交易市场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政策约束和减碳成本,但作为新型融资工具和投资资产,其也拓展和丰富了企业的投资空间。碳交易的标的物为碳资产(Carbon Asset),碳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温室气体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并经核证的、用于抵消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  相似文献   

14.
涂毅  谢飞 《武汉金融》2008,(2):18-21
曾几何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G8+5领导人对话会,到APEC会议、亚欧会议,以及刚刚在巴厘岛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都是主题中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当前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现状分析,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继而提出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想,希望以金融资本的力量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和应对的全球性挑战。去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介绍欧盟排放交易机制规则并分析其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过去六年来碳交易价格和成交量及过去二十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及单位GDP中包含的温室气体后认为,欧盟采取的总量控制交易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顺利兑现减排8%的承诺。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本文指出欧盟碳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波动、分配机制和碳泄漏等问题。最后提示了中国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康荔  曹洁琼 《中国外资》2012,(22):22-23
工业的发展使人与自然间的问题日益尖锐,而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加剧环境恶化,因而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国际碳金融市场到碳信用衍生品,碳金融已成为不仅关系环境保护更紧密联系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作为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一大主体,我国在拥有广阔的碳交易市场的同时也接受着来自国际的挑战,而在这场全新的碳金融市场的博弈中如何赢得话语权成为我国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它为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支持,同时也成为潜力巨大的金融交易市场。本文介绍了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市场结构、参与者与交易工具,探讨了该市场发展的缺陷并展望了影响其发展的政策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温变暖使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变得十分必要,由《京都议定书》催生出来的以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为主的国际碳市场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从经济理论出发,分析了国际碳市场的形成基础和运行条件,通过对该市场现状的研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并对我国如何发展碳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利用市场化机制配置碳排放权,以较低的成本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现,当前在国际上被主要经济体广泛采用。本文梳理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碳市场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