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杰 《开放时代》2009,(2):27-39
在1934年“闲话扬州”事件中,《闲话扬州》一书的作者易君左究竟为何激怒扬州人?本文通过对《闲话扬州》的时空观分析,指出其基于现代性的时空观导致了时间分割与空间区隔的叙事效果,从而构成了对扬卅1的现代性批判,并对扬州的地方性带来了冲击。当地社区试图通过现代性话语和民族国家语境的引入,从而反驳易君左的现代性批判,并重建地方性。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商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显示出“柔韧”的一面.现在,我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对于这种“柔韧”的性格,不能一概以进步或反动对其进行简单的宏观定性,而是应该根据其所处具体社会背景对其活动进行具体论述与分析.对于活跃于更加特殊的时间与空间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商人更应该采取这一分析主调.本文利用了大量日文原始资料,针对20世纪前期奉天代表性商人“丝房”的活动及其性质进行了微观的实证研究.主要观点是:丝房的经营活动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特征.在丝房与外国资本的关系方面,既有从属性的一面,也具有与外国资本竞争、对抗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半期,随着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体系的初成,不仅使铁路成为河南各地与沿海各通商口岸间的纽带和桥梁,也使河南铁路沿线地区的城镇体系、城乡结构、农业种植模式等发生显著变动。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和现代经济基础薄弱,加之传统思想观念浓厚,河南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日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我国纳税人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纳税人权利保护及其救济途径备受关注。然而无救济即无权利,基于税务纠纷案件频发的现实,应突破当前纳税争议解决困境,减少税务争讼诉累,重铸纳税人权利救济体系。值此《税收征管法》修法之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纳税人保护理念,擎征纳双方利益平衡之原则,实现纳税人自由选择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诉讼,以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及救济保障水平,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商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显示出"柔韧"的一面。现在,我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对于这种"柔韧"的性格,不能一概以进步或反动对其进行简单的宏观定性,而是应该根据其所处具体社会背景对其活动进行具体论述与分析。对于活跃于更加特殊的时间与空间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商人更应该采取这一分析主调。本文利用了大量日文原始资料,针对20世纪前期奉天代表性商人"丝房"的活动及其性质进行了微观的实证研究。主要观点是:丝房的经营活动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特征。在丝房与外国资本的关系方面,既有从属性的一面,也具有与外国资本竞争、对抗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黄文治 《开放时代》2010,(10):36-59
鄂豫皖苏区富农政策形成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及革命场域民众动员需要有莫大关系,而不同时期富农政策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又会形成相异的中共与富农博弈情况。总体而言,中共在乡村与富农总的博弈轨迹是,前期中共动员农民,包括联合富农打击能够拉动农民心弦的革命组织敌人豪绅地主、贪官污吏等,后期随着共产国际指导下的中共富农政策转变,同时也为满足民众动员的需要,中共逐渐从联合富农走到联合、动员贫雇农、中农打压富农上面来。因此在整个鄂豫皖苏区革命运动中,中共与富农经历了一个从合作、半合作到富农抗争及全面受控的过程。纵观该革命场域不断“左”倾化的富农政策及其实践造成的中共与富农相异博弈关系,透视出苏维埃乡村革命时期中共民众动员策略并不精细,此时还是一种全赢全输的排他性零和博弈。  相似文献   

8.
《合同法》第229条确立了买卖不破租赁规则,通说认为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法律效果是受让人代替原出租人并承受其在原租赁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该条的立法表述存在多种解释可能,通过对该条文进行目的解释发现,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确立的正当性理由是维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非保护承租人。因此,以承租人保护为基础的传统通说理论思考过于简单,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法律效果值得反思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排政策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构建了情境-表达-结局的分析框架,对1981-2015年7个五年规划及减排政策进行文本挖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减排政策变迁历程基本符合情境—表达—结局的一般规律;对污染物排放的情境认知、政策表达及结局存在相对时间延滞;原有排放情境尚未根本改变,新的情境又陆续叠加,增加了环境治理压力。因此,既应正视情境-表达-结局的客观性,又应努力提升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区中共革命是由下乡革命知识分子引入的.这些革命知识分子由城市陆续转入乡村、由联络地方精英到专注民众动员,其动员农民汇入革命洪流的革命实践有一个地方性因应特征,即由一个非正式组织网络动员向组织化动员转向的趋势.这种动员趋势大体可呈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仇恨驱动的;第二阶段是由土改型塑的;第三阶段重点是反富农的再动员.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相关刹车机制的制衡下,其间的两难困境凸显了苏维埃革命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区中共革命是由下乡革命知识分子引入的。这些革命知识分子由城市陆续转入乡村、由联络地方精英到专注民众动员,其动员农民汇入革命洪流的革命实践有一个地方性因应特征,即由一个非正式组织网络动员向组织化动员转向的趋势。这种动员趋势大体可呈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仇恨驱动的;第二阶段是由土改型塑的;第三阶段重点是反富农的再动员。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相关刹车机制的制衡下,其间的两难困境凸显了苏维埃革命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部分美术家的成长与创作历程为案例,分析了“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美术与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社会意识的高度统一是当时的时代特色,在保持社会意识高度统一的同时,广东的部分美术家展现了自己的艺术创造性,在文革期间的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独特鲜活的风貌。如果说文革期间的艺术创作以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方式与社会现实发生密切关联的话,当今中国的艺术创作则有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倾向,因此,艺术的社会学转向成为今天人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深圳市"两河"流域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取向,分析了市、区政府和企业、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指出了他们的理性选择策略及其对"两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推展了一场以男性为主体的苏维埃革命,但是妇女群体也深度参与其间.就鄂豫皖苏区而言,中共为动员妇女全身心投入革命洪流,承续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事业,同时,又扭转了妇女解放的方向.即便如此,这还是对妇女冲破传统权力结构有益,给妇女群体带来了些许解放,而解放出来的妇女,也确实充满了革命的积极性.不过,其中享有某种程度的性解放的婚姻自由实践,往往又会带来性散漫.当各种性散漫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及解决时,反过来就会销蚀革命热情及阶级革命实践的推展,同时也会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威信及其政权秩序建构实践.因此,革命过程中,中共地方党也三令五申要以阶级革命为准,妇女的婚姻自由必须置放在阶级革命及政权利益这个整体框架中定夺才有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蒲松林 《时代经贸》2010,(24):287-288
本文提出“和谐共享式”双主体师生关系概念,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倡导积极实现这一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共同期盼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1)
在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今天,如何破解这一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困局,单纯依靠传统思政课的道德教化、口头说服,难以奏效。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进行诚信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取得的诚信育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清中后期,胶州湾北岸海岸发育因大沽河上游——胶东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再次加速。究其原因,清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在粮食危机和农业商品化刺激下,玉米、花生、番薯在胶东丘陵山地获得大规模扩种,导致胶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新作物的生物学属性以及种植方式、除草培土等田间管理行为较传统作物更易诱发水土流失。新作物的扩张与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交互作用,致使胶东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再次加剧,纵贯胶东的大沽河及其各支流输沙量骤增,红岛及胶州湾北岸淤变加速。处于海陆生态交错的红岛地区,其连陆成岸是一个长期蓄势后急速加推的过程,美洲作物引种具有加持性影响,凸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双向互动、陆海联动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8.
宅基地置换方式是当前具有鲜明特点的土地利用模式之一。但现阶段,这种土地利用模式还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需要从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与利益保障体制、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改革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徐明 《经济师》2015,(4):172-173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渐深入,商业保险在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章以巨灾救助为切入口,以菲特台风损失理赔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在巨灾救助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双方开展互动合作的可能性,并从政府和保险公司两个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以20世纪70年代的评法批儒运动为中心,重探儒法关系在共产革命的历史脉络中的呈现形式,从特定的政治语境和政治决断的需求出发,考察运动的参与者们如何把握儒家和法家的知识传统,特别是如何尽可能地去唤起这些特定知识传统的政治潜能。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参与者们并不是无条件地、孤立地肯定法家,而是在儒法对立的动态架构中来把握法家的。在儒法两大传统之外,参与者们还特别梳理了人民的实践活动这个更大的传统,并将人民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新生事物"这一目标关联在一起。所有这些做法,或将对我们观察今天的各种传统复兴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