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信用征信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征信的需求日益加大.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用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征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新型服务行业的征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对征信的监管要求越来越紧迫.本文梳理考察了我国征信市场监管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尝试提出我国征信监管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企业、个人信用行为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主要来自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契约不完全等原因,而其根源是不合理的信用制度安排和不健全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我们并不能用一般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和设计中国银行业安全网。我国银行业除了财务风险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从我国银行体系结构、社会信用环境以及银行业监管水平等方面看,实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仍然不成熟。本文通过对银行业管制理论与中国银行业体系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试图给出一个较为符合实际和贴近现实的理论解释和银行业安全网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历史的视角比较研究了当前中国"社会信用缺失"问题与转轨国家普遍面临的"转轨国家的诚信危机"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指出了中国"社会信用缺失"问题频发的症结所在以及中国未来整治社会信用问题,规范社会信用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轨期中国银行业监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润中 《南方金融》2003,(2):16-20,60
进入21世纪,国际金融界出现了举世震惊,骇人听闻的一系列涉及公司,银行的财务丑闻案件后,重新加强对银行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起来。我国是经济转轨国家,其银行业除了具有垄断,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搭便车等一般因素外,还存在经济金融秩序混乱,社会信用缺失,预算软约束,经济特权等特殊因素,强化有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更显必要与紧迫,因此,有必要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监管理论进行研究,并探讨符合我国实际的银行监管体制安排,目标设置,方式运作和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蔡赛男 《征信》2011,(2):51-54
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是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征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有助于矫正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重复博弈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信用资源配置.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缺失、信用信息分散、标准化建设欠缺以及监管缺位等.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  相似文献   

7.
穆志勇 《中国外资》2011,(12):237-238
我国信用征信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征信的需求日益加大。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用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征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新型服务行业的征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对征信的监管要求越来越紧迫。本文梳理考察了我国征信市场监管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尝试提出我国征信监管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促进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润滑剂,两者紧密相连。信用服务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成熟与否是衡量我国信用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信用服务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类型残缺到体系健全的巨大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的信用服务业在为信用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仍存在与市场运行机制不相和谐的因素,集中表现为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过于分散、行业缺乏有效竞争等。加强对信用服务业的类型化规制有助于完善监管架构、提高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企业、个人信用行为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主要来自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契约不完全等原因,而其根源是不合理的信用制度安排和不健全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韩家平 《征信》2021,39(5):1-8
信用监管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梳理信用监管提出的背景和演进过程,认为信用监管是指以现代社会治理和信用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依据,以信息(数据)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分级分类和精准智能监管为手段,由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协同共治制度.比较传统监管方式,提出信用监管的六大特点和五大实现路径,并对市场监管、海关、交通运输等信用监管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及其成效进行分析,指出信用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完善信用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愈益表现为信用关系。而我国现代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使信用交易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信用与交易行为关系这一角度出发,提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信用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鹏 《投资北京》2021,(3):14-16
诚信是良好营商环境的有力保障,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北京市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2020-2...  相似文献   

13.
焦咭 《海南金融》2012,(4):50-52
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外部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缺失、信用评级机构客观中立性较差以及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存在时滞等问题弱化了金融体系应对不利冲击的能力.本文结合金融危机中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外部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快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为实现社会各类信息,(包括经济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及社会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我国从全社会层面研究政策制度,加快各领域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尤其是在金融信用信息领域,2016年6月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人民银行双牵头的联合会议确定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人民银行配合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继续发布了《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机构监管指引》等相关制度文件.本文将对我国当前银行业征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悦  魏巍  屈艺婷 《征信》2024,(2):14-23
信用监管已成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管理手段。以2019年至2021年有过转会经历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用监管促进了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转会,严厉的监管处罚措施对合伙人转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事务所规模在信用监管与合伙人转会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信息技术水平在信用监管与合伙人转会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降卫东 《金融与市场》2005,(6):30-31,46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集中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大阻碍.本文在深入分析社会信用缺失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冉俊 《征信》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  相似文献   

18.
郭文波 《征信》2021,39(4):39-43
分析信用监管的基本内涵,回顾我国信用监管制度构建取得的主要进展,指出当前面临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监管部门协同不够、对营商环境支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为此,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推动信用监管立法进程;围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信用监管制度框架;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信用监管手段;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信用协同监管大...  相似文献   

19.
阎冶军 《甘肃金融》2002,(12):13-1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然而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却日益暴露出"信用失范"、"信用缺失"等诸多信用危机.这种危机严重地损害着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秩序,信用风险成为金融业界最难预测与控制的"软"风险因素.因此,为了积极构筑现代金融信用体系,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我国信用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国际金融监管思路、模式和手段的变革轨迹,分析了后转轨期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所面临的现实国情约束、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新兴市场经济以及转轨经济等,并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