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采用两种生产边界方法将中国30个省19782003年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所贡献的经济增长,然后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这四个因素的收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差距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效率改善是唯一使得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的因素,但是其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2.
吴建新 《南方经济》2010,28(8):51-60
本文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服务业劳均产出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贡献三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服务业劳均产出增长率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三个部分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是促进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作用随资本积累的提高呈上升趋势;(2)效率虽然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较小,但却是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率差异的主要原因;(3)资本积累在不同时期对地区服务业增长的贡献差别很大,其作用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利用中国省际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的金融发展通过提高研发产出效率和技术吸收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两种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促进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通过提高本国技术吸收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比进口贸易有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4.
金融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是通过金融发展释放其金融功能,从而促进经济体的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投资效率,并最终通过影响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途径来完成的,本文正是在此思路上,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以期寻找内在的关系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了中国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和质量,以及投资规模和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投资规模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对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经济增长质量和以产出与投资比为代表的投资效率具有负相关关系,表明中国金融发展贡献仍有提升空间,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有依据的政策建议,即保持金融发展速度同时重视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将考虑人力资本与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人力资本、复合物质资本、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四部分,探寻其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能源消费为代表的要素投入和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但在西部大开发以后,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显著地经济收敛,而这种结果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共同结果。采用Tobit模型深入分析了能源投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曹宇  周卫峰 《特区经济》2006,(2):285-287
本文研究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省都存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劳均资本不存在收敛性,TFP在1978~1991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在1992年之后也不存在收敛性,因此,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中并没有自动发挥作用;劳均资本积累和TFP增长的变动趋势共同解释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未来若干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将由各地区劳均资本的变动趋势决定。  相似文献   

10.
陈炜 《特区经济》2013,(11):209-210
腐败对金融效率、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向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低水平的法治和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同时并存的现象,我们通过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来研究腐败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到"影子银行"等对我国金融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时,单纯地改善法治不足以促进金融深化。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studies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deepen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o economic growth while focusing on cross-country data, and thus finds itself at the crossroad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ccounting. We take a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 to growth accounting and choose DEA as the frontier estim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that windfall gains from natural resource use have on growth, output data are corrected for pure natural resource rents—part of GDP figures not earned by either labor or capital. Taking into account countries’ natural resources, we find that in the two decades from 1970 to 1990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catch-up to per worker output growth was, if anything, negative on the worldwide scale and this trend continued till the mid 1990ies. Analysis of efficiency estimates also shows a possible change over the period of 1970–1990 in the eff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country’s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梁俊 《上海经济研究》2012,(3):36-46,55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的原因和性质——基于分工和报酬递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进步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大范围的技术进步难以依靠由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攻关的“举国体制”来实现。技术进步源于劳动分工,分工具有自发演进的正反馈机制,其中交易效率决定分工演进的速度。技术进步能够导致报酬递增的结果,所以分工的演进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East Asian Miracle, and the World Production Frontier. — The post WWII growth of the East Asian Tiger states has stimulated the discussion about its determinants. Young and Krugman hold that high capital accumulation rather than gains in efficiency o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spurred growth. Nelson and Pack, however, have recently criticized the methods of measur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pplying the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determination and the Malmquist index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 the authors take up this criticism. They calculate productivity indicators for a sample of 18 American, Asi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For the Tiger states, their results confirm that capital accumulation was the main source of growth in 1960-1973, whereas they find evidence for an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for the growth in 1973-1990.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measures productivity growth in seventeen countr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GDP per worker and capital per worker in 1985 US dollars were estimated for 1820, 1850, 1880, 1913, and 1939 by using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s to back cast Penn World Table data for 1965 and 1990. Frontier and econometric production functions are used to measure neutral technical change and local technical change. The latter includes concurrent increases in capital per worker and output per worker beyond the highest values achieved. These increases were pioneered by the rich countries of the day. An increase in the capital-labor ratio was usually followed by a half century in which rich countries raised output per worker at that higher ratio. Then the rich countries moved on to a higher capital-ratio, and technical progress ceased at the lower ratio they abandoned. Most of the benefits of technical progress accrued to the rich countries that pioneered it. It is remarkable that countries in 1990 with low capital labor ratios achieved an output per worker that was no higher than countries with the same capital labor ratio in 1820.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the rich countries create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the world that defines the growth possibilities of poor countries today.  相似文献   

17.
王兵  王丽 《南方经济》2010,28(11):3-19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各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环境规制成本,并对影响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并且技术效率越高的地区,环境管制成本越低;考虑环境因素后,中国各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降低,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环境约束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人均GRP、FDI、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孙慧文 《改革》2012,(7):122-126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