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既需要中国英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又需要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也要及时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时常犯的语用错误,同时,就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对英语实践者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英语学习者在社交过程中易出现语用失误。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学习者应培养跨文化意识,树立现代语用学习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外语界学者引进跨文化交际学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很快就被确认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多数英语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也很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是,不能否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并不能与目前所处的英语全球化背景相适应,在认识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误区。要真正培养适应英语全球化环境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需要其研究者与英语教育工作者携手努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能不断有所突破。故对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价值观、文化背景、非语言过程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该教材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存在着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如选材上过多倾向于美国文化,文化内容的编排有所欠缺以及某些文章主题和难易度设置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其他区域的文化素材,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补充某些单元的文化缺失,以便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习得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文化现象、文化知识的了解。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宗旨,根据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入手,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因素引入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和可行的方法以及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英语教师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要将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存,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与洞察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从事涉外型事务,对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挑战.纵观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的应是培养具有英语基础知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文章重点从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分析,并讨论了二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如何从施教环节上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培养二者兼备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文化背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因此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样重要。教师在教授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技能的同时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可利用对比、同步重点阐释和辅助教学等方法进行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从转换角色、进行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输入有关交际礼俗的文化知识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人手,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探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具体的策略及原则进行了探讨与建议。认为应当同时对高校英语教师与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素养的训练与输入,从而提高大学英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学好英语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利用课内、课外时间,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担负着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忽视中国文化教育,导致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实际水平不一致,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通过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特殊性,分析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体验英语教材的特点,发现教材尚未满足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教材本文尝试提出ICC文化教学模式下具体的教学策略,如文化导入式、专题式、案例式等。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护理交流中,护理人员通常会碰到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薄弱,护理专业学生应重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跨文化护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原因,提出几项切实有效的途径,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感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得体、准确地进行跨文化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文章具体说明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般问题,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指出教语言必须结合与语言本身相联系的文化因素.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化交际能力.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同时需要导入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老师开始认识到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途径包括加强课堂教学对非语言交际的引入,通过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聘请外籍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某一方面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注意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注重语法、词汇教学,而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非言语交际补充和完善言语交际,着重开发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基于Clackworthy提出的关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六个阶段的理论,笔者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即文化现象教学、文化内涵教学、文化差异分析教学和文化实践教学,探索性地构建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言要学习相关的文化,跨文化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教学要重视跨文化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文化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而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教育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掌握。本文在概述高校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内涵关系与论述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应通过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多模态营造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大学英语校外实践活动等策略将地方文化充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渐增多,以及国家和个人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频繁出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现状、意义、内涵、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研究,从中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