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寿邦 《价值工程》2006,25(11):3-5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安徽省2002~2004年17个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各市各产业的竞争实力与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为优化各市产业结构、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认识云南省各市(州)域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以及水资源因素对市域间协调发展的影响,从水资源禀赋和供给的差异出发,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2007-2014年云南省各市(州)域水资源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发现:(1)以禀赋为水资源评价指标时,全省协调度最低的市(州)域是经济最发达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以供给为水资源评价指标时,发达地区的协调度较高而欠发达地区较低,二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相关性;(3)以(2)相对于(1)的空间差异来看,水资源状况之于经济发展状态的一致性及支撑力在发达地区得到了提高,但在不发达地区却不变或下降。因此,水资源实际上是云南区域间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秦皇岛市2002~2011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的动态对比分析,得出秦皇岛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现初级协调发展——中等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且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环境发展水平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韩方杰 《价值工程》2021,40(30):4-7
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是各个省市进步的综合,想要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应该对各省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制定出合适的方针政策.因此本文针对安徽省各市的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安徽省16个市经济发展状况,首先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市经济水平得分;其次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市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并根据得分对各个市进行排序;最后,对安徽省各市的经济发展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许俊鹏  贾明明 《价值工程》2019,38(17):57-59
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安徽省旅游业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安徽省各市旅游业表现出"低值-低值"到"高值-高值"的集聚特征转变趋势,安徽省各市旅游业的间接溢出效应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熵和交通通达度的直接溢出效应和总体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取了24个生态及环境经济指标,采用耦合模型,对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8年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演变为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但协调度则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安徽省上下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加强工业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安徽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下面将利用SPSS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对我省各市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普通铁路网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全面高铁时代下中国省域中心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铁交通网中,省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引力值大幅度上升,不同地区的提升幅度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整体网络密度、点入度均值和点出度均值、中心度均值都明显提升,城市表现存在差异,合肥、长沙和天津提升相对显著;子群中城市变化不大,但子群内部、子群与子群之间密度却发生了变化。全面高铁时代,要素在省域中心城市之间流动加速,这要求各省域中心城市要在更大空间谋划产业分工,分享高铁经济红利,要重新考察各省域中心城市角色定位,从全国"一盘棋"战略,推动高铁网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考察2006—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78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及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发展呈从基本协调阶段向高级协调阶段持续上升态势,区域内省会城市基本属于高级协调—生态落后类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子系统是制约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治理、产业结构是所有城市共有的主要障碍因子。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是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湖北省城市极化趋势减弱,安徽省和河南省城市呈两极分化状态,湖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城市呈多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与普通铁路网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全面高铁时代下中国省域中心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铁交通网中,省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引力值大幅度上升,不同地区的提升幅度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整体网络密度、点入度均值和点出度均值、中心度均值都明显提升,城市表现存在差异,合肥、长沙和天津提升相对显著;子群中城市变化不大,但子群内部、子群与子群之间密度却发生了变化。全面高铁时代,要素在省域中心城市之间流动加速,这要求各省域中心城市要在更大空间谋划产业分工,分享高铁经济红利,要重新考察各省域中心城市角色定位,从全国"一盘棋"战略,推动高铁网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备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其次,从历史经济联系、区位条件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形成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选择了协调发展这个论题,来探讨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从而缩小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数据,构建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评价模型,划定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度的分级标准,对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土地快速扩张态势;土地显著扩张是安徽省城镇发展的主要类型,全省共有8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显著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明显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人地基本协调,仅有2个城市表现出人口明显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地显著扩张和土地明显扩张城市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口明显增长城市的分布重心则相对北移,主要集中在皖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人地基本协调城市主要集中在"两淮"资源型城市。基于上述结果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针对如何实现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潘玥 《活力》2005,(9):94-94
本文阐述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与红树林保护之间的矛盾。红树林海岸潮间带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退化与生态破坏,而直接威胁经济安全与人类的生存安全。在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注意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15.
邓熠 《物流技术》2023,(8):107-112
以福州都市圈各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福州都市圈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各城市在2014-202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对福州都市圈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州都市圈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都市圈整体及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城市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增长依靠能源支持,而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又不具有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而保护环境或者仅仅保护环境不考虑能源问题,也是无源之水,缺少物质基础;能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一体论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以能源为媒介,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尤其是能源开发和节约技术的创新,来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再由政府颁布各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能源供需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个目标。本文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建立河北省3E系统协调度的评价模型,揭示能源、经济、环境三者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必然联系,并用此模型分析河北省的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客观性、全面性、可度量性等原则构建南宁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引入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剪刀差模型,分析南宁市2012-2021年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宁市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属于极强耦合范畴,两个系统在高水平有序状态稳定发展,且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在不断得到改善,表明南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实施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张献英 《企业经济》2008,(3):174-176
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计系统的建立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时要兼顾社会利益,使得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能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桂芬 《民营科技》2014,(4):268-268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日益增加。针对城市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经济功能特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对文化需求的提高,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经济呈相互促进的作用,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增加。为了满足新时期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文化经济的作用。通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地域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以下就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展经济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然而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保持生态平衡条件下的会展经济平衡,实现会展经济与会展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杭州城市会展定位把握,剖析以绿色打造杭州城市会展品牌,凸显城市特点,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会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