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规则,更规范地说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约束,在不同的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同,由此形成一定的利益格局-利益在利益主体间的分配方式,制度长期来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从短时期来看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制度均衡”状态。所谓制度均衡即“在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变化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戴维斯、诺思1971),或者可以认为社会处于利益格局的稳定状态。但是这种均衡往往会因为经济中利益主体对“潜在利润”(存在于现有制度安排之外的利润,也称外部利润)的追逐行为而打破,在各益主体的博弈与较量中,形成新的利益格局,达到新的均衡。这样一个过程,制度经济学中称之为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范围、筹资主体、筹资渠道、基金管理方面的完善将有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改变消费预期、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拉动内需的扩大。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内需扩大、经济稳定发展来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问题并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内需的扩大双向互动,才能达到良性循环与两方双赢。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内需不足的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3.
“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元悖论”从宏观上揭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是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分析工具。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其弊端日益凸现,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只能是建立汇率目标区,长期目标则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4.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处理各种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它是企业为适应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有企业不断实行改组改制的转折时期,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法人所有和法人相互所有的日本企业所有制形式是在战后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合日本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特别是参照收益与成本比较理论建立了一整套与所有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从而实现了所有制-企业制度-经济增长的统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要借鉴日本经验,注重培养在经济行动中的经济主体并参与参考收益与成本比较理论,处理好国家所有的特殊法人股的作用,以适应高速经济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邢淑萍 《中国经贸》2011,(14):56-57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企业的一场革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企业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有机主体,是由市场选择企业。象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都有诞生、成长、衰退和死亡的过程一样,企业作为市场的有机主体,有其生命周期,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从不同方面指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本文主要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出发,探讨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7.
刘清华 《乡镇经济》2008,24(12):32-35
我国农地制度处在两难境地——变革担心现在,不变革忧虑未来。农地制度变革机制解析有助于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实现平稳对接。从组织、要素和经济主体行为选择;个视角分析,农地制度变革的三种形式是:一体化推进型、资本驱动型和自然演化型,其核心机制分别是节约制度成本、要素替代和基于自利动机的自我选择。农地制度变革的多样化和社会性特征既是对农地制度变革形式的归纳,也是农地制度变革机制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养老保险规定和完善着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公共财政是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依托和物质基础,财政主体的权力结构、制度的包容性、法制化决定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要实现公共财政与农村养老保险之间的制度性耦合,需要根据农村养老保险的产品属性清晰界定公共财政的职责权限,规范公共财政各主体之间的权力资源配置,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姚凌云 《特区经济》2008,(6):129-131
中国封建社会从先秦而始,至清末而终,历时两千多年,中间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群众起义,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动摇。是什么赋予了封建制度这样的稳定性呢-本文认为,是制度框架的自我保护功能强化了路径依赖机制,才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对于这一点,本文将从制度的结构、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不完全理性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较为普遍,即政府和微观主体轮流充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第一集团。在综合原有制度变迁模式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主体转换假说,并对影响主体转换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转换时机的选择和转换失败的后果进行了理论性论述,这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演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华秀 《特区经济》2012,(8):230-232
绿色信贷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我国目前在绿色信贷制度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关绿色信贷制度的法律理念、法律主体、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和责任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为更好地发挥绿色信贷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树立绿色信贷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明确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法律主体地位、不断推进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创新、形成完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法律机制并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2.
简论日本相互持股制度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相互持股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功绩和经验教训,强调了相互持股制度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在论述相互持股制度的双面效应的基础上得出相互持股制度尚有发展的生命力和借鉴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协同、人才互动与制度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人才互动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以需求为中心,以科技、资金、人才和制度为协同资源,以客户、企业、研发机构和政府为协同主体。搭建制度先行、科技创新、人才互动的协同网络平台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制度绩效量度及制度竞争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制度经济学家视制度为经济领域的一个内生变量,制度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中至关重要。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某。目前关于制度绩效的量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案例分析,二是模型分析,如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模型对制度变量的经济绩效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制度的竞争。制度优势比其他要素的优势更重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制度上的差异。发达国家以利用其制度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并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制度歧视”。  相似文献   

15.
陈宾 《科技和产业》2009,9(11):4-7,37
有效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并通过资源配置作用和规定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效率,创新制度安排既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置环境,使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产生差异,进而优化经济结构并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也可以增强技术发明和应用激励,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升级。本文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精神,提出一些海峡西岸经济区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与完善国家与市场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制度结构,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改革新阶段,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内需不足等深层次问题,重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结构,就需要完善财产权保护制度,实行平等保护各类经济主体、各种形式资产的产权;在约束政府权力、改善对政府自身监管的同时,提升国家提供基础性社会服务的能力,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通过重构与完善要素市场的定价和竞争机制,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发挥公民社会对市场制度结构的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璨  张寒 《改革》2023,(8):140-155
集体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集体林区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2002—2022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划分为2002—2011年和2012—2022年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区别的阶段:前一个阶段以集体林确权和推行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后一个阶段以鼓励集体林权流转以实现规模经济为特征。在构建多元主体互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8 855个跟踪农户样本和351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样本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应与演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决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动时机和核心措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政府精心设计和集体林经营主体自发适应相互作用的制度变迁;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协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政府政策制度、市场等动态演化步调不吻合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因。应强化制度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协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实现政府目标和集体林经营主体目标的耦合与协同,促进集体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1994-2012年的经济增长和制度质量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检验了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经济增长差异也会致使区域间的制度环境不同。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化发展,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产权关系,提高政府效率,使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这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梅珍  郑鹏 《特区经济》2006,(6):278-279
在党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势下,如何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东北地区地方政府、企业家和国企职工三大经济主体,通过对他们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进而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等制度决定了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是经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考虑到制度转换的成本,制度变迁可能获得的潜在利润必须大于为获取利润而支付的成本。东部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西进”打破了西部地区原有的制度均衡,通过影响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市场制度、企业治理机制等,使一些在现有的结构安排下无法实现的“潜在利润”变成现实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