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风 《发展研究》2006,(10):141-142
在中共武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武平县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珠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充分拓展中央苏区县的作为空间,全力构筑后发优势,把武平建设成为东融厦漳泉、南接珠三角、西拓大腹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迅速崛起的闽粤赣边经济强县。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海关总署提出了改革现有通关模式,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三地试点,北京海关,天津海关成为了此次环渤海区域的试点海关。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我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一直在探寻自己在全国发展当中的战略定位。今年两会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议案的提出并获通过,标志着本省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新一轮创业的轨道。因而,能否顺应形势统筹内外发展,加强区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重建本省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长三角、京津唐的迅速崛起,珠三角经济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形成了外向依赖型明显、以轻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生产体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但近年来,这种生产体系在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却存在着生产效益低下、产业升级乏力、国际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介绍了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况,其具有的独特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珠三角经济区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产业集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拓展合作领域,与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圈等合作发展,积极融入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8.
努力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已出现较明显的经济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都先是若干个有关联的地理单元因经济发展协作需要而自然集聚在一起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协作体,再由政府推动明确界定经济区范围并各自对本经济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协调。海峡经济区是以血脉相连的东岸台湾、西岸福建为主体,还要联合与闽台文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峡西岸的几个地区,例如要联合在广东有边缘化趋势的潮汕地区和长三角之外的浙江温州地区以及赣东南地区,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些地区与福建接壤,由于地缘人缘关系,自古以来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就比较密切。闽南与潮汕文化语言、风俗相近,闽北与温州相近,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畲客话等,这几个地区历史上就与福建省内和其相邻地区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六大经济区竞争力与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中国六大综合经济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对六大经济区竞争力进行测定评价.六大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从强到弱排名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中原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苏沿海地区;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子从强到弱排名为珠三角、长三角、海西、江苏沿海、成渝、中原经济区;六大经济区经济规模因子从强到弱排名为长三角、中原、成渝、珠三角、海西、江苏沿海地区.深圳、上海、广州排城市竞争力前三,资阳、阜阳、亳州排后三名,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竞争力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竞争力较弱.文章最后根据概况和竞争力提出各经济区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因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心城市扩散作用的逐渐加强,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区域相继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如今,环渤海地区已经慢慢和长三角、珠三角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那么从更长远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看,三大经济圈各自有何特点,又该如何协同发展呢?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抉择,明确了福建省发展目标定位,必将推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同时也为区域经济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更富竞争、更具前景、更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和舞台。按照大泉州发展的要求,石狮应当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泉州湾滨海城市的排头兵。要继续大力实施“四市三海”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统揽。以产业建设、城市建设、干  相似文献   

12.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的必然性研究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地区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又一潜力巨大的增长极。河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但目前,这些比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河北与京津两大城市的经济融合仍处于松散型,还没有形成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紧密型、直接型、协作型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高潮等宏观背景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服务业区域间溢出和反馈效应比珠三角经济区大,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间溢出效应高于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而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间溢出效应低于所受到的溢出效应。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服务溢出频繁,珠三角与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服务溢出较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产业集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拓展合作领域,与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圈等合作发展,积极融入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16.
“中三角”提速中部崛起 欲成中国经济第四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霞 《江南论坛》2011,(9):10-10
[本刊讯]培育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叶青表示:“从各项条件来看.尽快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中三角经济区’(以下简称‘中三角’)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实践证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极是指那些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特定地理空间,它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从经济总量、国家战略支撑、拥有的大规模推进型工业部门的竞争力状况、综合通设施、践行共生崛起的理念等方面综合比较增长极的选择、培育原则与发展路径,结合中国已经成熟的三大增长极的发展经验,认为中三角经济区有能力、有实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后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金融支持力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衡量区域金融支持力度的关键指标就是区域金融集聚程度,文章选择了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三个区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一次回归模型,探讨了金融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辐射效应以及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和面板数据,就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R&D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R&D投入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效应;②随着R&D投入逐年递增,三大经济区的R&D技术效率水平整体上都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③三个不同经济区之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各区域经济也在向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