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能源运输系统是当前实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配的途径,它主要由海洋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构成。国际能源运输系统线路长、环节多、整体性强、受攻击门槛低,它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脆弱性;而来自于途经国家政局、大国地缘政治上的博弈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等方面的威胁加剧了这种脆弱性,并导致了国际能源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际社会应当从世界经济的全局出发联手建立国际能源运输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消除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它的威胁,以确保世界经济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重要产地,但有限的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黑龙江省能源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终端消费结构不合理、新型能源运用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等问题的分析,提出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健全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实现黑龙江省能源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绪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是联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又是沟通城乡,方便人民生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运输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运输系统本身的供应能力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使运输企业的供给能力与运输需求相平衡。为了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运输系统进行供求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运输系统供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图1运输系统供求均衡分析的内容及程序从图1可以看出:若按分析对象,运输系统供求分析包括三个层次: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4.
环境能源政策创新过程,是对环境能源领域某些特定问题的求解过程。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明确环境问题实质,推断其演化趋势,在经济、社会、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约束下,综合经济、金融、法律等领域思想精髓,拟定创新政策。文章对以环保意识坚定而闻名于世的荷兰环境能源政策创新过程进行了探讨。重点考察其可持续能源系统规划架构与流程及政府扮演的角色,为我国环境能源政策创新的具体过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运输结构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形成的功能构成和资源配置。本文尝试运用自组织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自组织机制,应用涌现原理、反馈原理、涨落原理和环境选择原理分析运输系统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了运输结构自组织演化的Logistic模型,并结合湖北省沿江经济带的案例,对区域货物运输结构演化的过程和趋势以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自组织理论对区域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汽车运输要克服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对策:一是使用作为清洁能源的车用乙醇汽油和天然气为燃料;二是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提高运输效率,减轻环境污染,三是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开展反向物流服务。  相似文献   

7.
运输系统是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组成。这五大运输方式是否协调发展、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益,即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系统的需求,而已关系到各运输方式间如何协调分配运输任务,使运输系统的结构效益最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客运结构中,在承担旅客周转量方面,铁路分担率为45.4%、公路为46%、水路为2.8%、民航为5.8%(1993年《中国交通年鉴》数据计算)、这种客运结构导致了铁路客运压力比较大,常常超负荷运行,而同时民航的运输能力利用率却很低,针对这一状况,我们…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先决条件。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防止环境的破坏 ,中国政府必须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 ,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战雪丽 《时代经贸》2010,(22):23-24
本文在对我国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国际民航技术积极创新的环境——美欧日本,世界民航科技的垄断的创新环境的分析下,提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创新主体应该是我国政府、航空工业企业、民航运输企业、通用航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民航服务创新体系、建立以行业外研究机构为补充的民航社会创新体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构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民航产业技术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能源需求刚性特征以及能源稀缺(能源价格走高)和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凸显,中国需要通过调整能源战略和优化政策选择,实现现阶段经济发展可以接受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成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我国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国际民航技术积极创新的环境--美欧日本,世界民航科技的垄断的创新环境的分析下,提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创新主体应该是我国政府、航空工业企业、民航运输企业,通用航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民航服务创新体系,建立以行业外研究机构为补充的民航社会创新体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构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民航产业技术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是既要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又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天工开物》新编——生态洗衣机就是秉承这一理念,使人们在有趣的劳动中,既强身健体,又节约了能源。  相似文献   

13.
马国龙 《技术经济》2001,20(6):25-27
一、技术创新与运输技术创新运输技术创新可定义为 :新技术在运输上的应用 ;新的运输方式 ;新的运输组织与管理。根据运输技术创新的特点 ,可将其归结为两类 ,即有关运输移动设备 (如车辆 )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和既有运输系统在运营管理上技术创新。实际上 ,前者表示运输“硬件”部分的技术创新 ,后者表示运输“软件”“组件”部分的技术创新。显然 ,运输技术创新的主体 ,也要从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宏微观两个层次上去分别定位 :涉及到运输发展 ,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强推动作用的技术创新领域 (如高速铁路技术等 )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而对于…  相似文献   

14.
生态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最稀缺的需要。农业用地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性生态需要、环境性生态需要、生态性生态需要、空间性生态需要、社会性生态需要和精神性生态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保护农业用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果.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应该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保的建筑,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6.
杨砚砚 《经贸实践》2016,(13):234-235
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电网公司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源泉.本文对物联网技术在电网公司物流运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运输轨迹的实时跟踪、运输状态的实时监控等,实现对电网公司物流运输的全程可视化监控.  相似文献   

17.
一、水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机制的构成1.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每一个社会成员均需通过思想观念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社会成员必须具有保护自然的高度自觉性,主动谋求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必须改变对持续发展不利的传统道德价值观,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展权力平等”、“水资源稀缺”和“互惠互济”等观念;在资源保护利用上,要改变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投入,不惜浪费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落后做法,建立人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公平享受…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性问题。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煤炭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这对推动中国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关键性资源。文章从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进行研究,论证了人力资本的开发及运用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20.
物流行业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能源消耗和噪声、废气等污染,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背景下,绿色物流这一新兴理念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列举出促进绿色物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