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框架里,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既服从又超越的关系,其根源在于个体对家族的依附和对集体概念的非实体性认知,结果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双重缺席。集体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压迫的工具。这和西方资本主义立足的个人主义哲学有着本质的冲突,是历史上资本主义在中国不能发展壮大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凝聚力的培养与形成是我们图书馆人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图书馆的集体凝聚力呢!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其次,凝聚力建设重在思想建设。第三,增加馆员情感,也是培养图书馆凝聚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图书馆这种特殊人员、特殊岗位工作环境中,图书馆应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增加馆员间的接触,使全体馆员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不断增加培养图书馆的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一个坚强的集体,一个战斗的集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行建设用地流转的"二元制",集体建设用地只能通过征收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才能进入市场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两种用益物权权能不平等,一方面导致国家垄断一级市场,进而滋生腐败;另一方面土地征收成本增加,集体建设用地出现隐性市场.使法律权威受到挑战.为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实定法秩序和自生秩序的互动、对流,使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自觉守法,从用益物权公平性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成本效益角度分析,放松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管制是法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叶檀 《商周刊》2011,(22):22-22
移民并不可怕,让人恐惧的是绝大多数人的集体移民倾向,是精英阶层的集体大逃亡,是裸官现象的蔓延,是背后所折射出的财富与制度的巨大裂痕。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指为了著作权人作品使用的便利、利益最大化,同时为了版权的充分保障,而与著作权人、邻接权人或其他权利人签订协议,代其行使相关著作权和邻接权的组织.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迅猛,但也伴随着大量的垄断行为,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还破坏了著作权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著作权集体管理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排除垄断行为,增强会员的权利保护和监督力度,使著作权集体管理走向良性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再论制度变迁中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人必须激活学习本能、发挥创新精神,形成集体共有的心智模式,才能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构筑一个相对确定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中,制度即集体心智模式的外化;非正式制度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正式制度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制度时刻存在着被"异化"的可能,制度一旦"异化"就反过来控制了人本身,致使人的心智陷于"休眠"而无法有效应对新的不确定性。为此,人类必须始终对制度怀有警惕之心,对集体心智模式拥有高度的自觉。一句话,必须保证人类的制度创新精神始终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7.
扩大的个体劳动是从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由一组劳动者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集体劳动是从自然界对人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一组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使得个体劳动变成既是个体劳动,同时又是集体劳动的,是人类个体通过进行群体活动和通过使用由其他人类个体制造的设施和工具而与其他个体劳动所发生的必然关系;劳动合作或协作是集体劳动的自然实现形式;劳动分工是劳动合作/劳动协作的社会实现形式;为了实现劳动分工,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技术分工过程,另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社会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 《商周刊》2012,(19):89-89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9.
王春梅 《经济纵横》2006,(11):29-30
高管集体跳槽在国内很少有成功案例,大部分挖来的人很难融入到新东家的企业文化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集体产权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界定集体产权的内涵、梳理其发展脉络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界定集体产权内涵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演变历史的梳理后发现: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经历了构建、强化、变革、创新四个阶段。农村集体产权演变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每一时期的集体与集体产权都有着独特的形式与结构,而国家与集体在相关权力配置中的博弈是构建各阶段集体产权的基础。因此,通过调整国家与集体的权利关系、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而优化农村集体产权结构,应成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陈剑波 《经济研究》2006,41(7):83-91
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唯一合乎法定体制的正规制度安排,承担着政府代理人、集体产权代理人、社区管理者相互矛盾冲突的三项职能。这一制度设计缺陷,引发了对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土地职能、村委会角色与职能冲突及集体所有制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治理结构问题,认为集体所有是均分土地的基本前提,而土地均分又是保障“人人有饭吃”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土地集体所有是既有的现实选择,这就使集体所有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随着农户经济结构的转型正成为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城镇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合作社所有一国家所有一城镇集体企业所有”三个阶段,分配方式中的按股分红方式亦曾遭禁止而后放开,在企业形态上由合作社逐步发展为公司法人。现在,由依据“三分法”所确立的集体企业及其所有权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仅具政治意义。但是,集体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城镇集体企业在适用民事法律制度时,必然会产生概念上的混乱,难以与法学概念一一对应,进而阻碍城镇集体企业依据物权法基本原理科学地建立法人财产所有权。唯有明确集体企业法人作为物权法上的主体方能有效化解诸多乱象。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与内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的"集体经济"以及"集体所有制"认识都深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偏离了"集体经济"的本来含义.马克思有合作制的理论论述却没有使用"集体所有制"这一概念,而合作制却是集体经济的原初规定.鉴于国有全民经济、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的本质规定以及现代公司制的发展要求,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从"无差异的所有者"群体向"有差异所有者"的法人企业转变;从集体成员"无差异政治福利"的所有者权益实现形式向能定量化、能兼顾风险偏好和利益激励的"按股分红"转变.同时,需要剥离集体企业员工作为所有者个体和公司职员的双重身份,理顺所有者和职员的分配关系.而这些都必须基于集体经济本质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刘润秋  高松 《财经科学》2011,(2):116-12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严重的资金时差悖论,导致难以利用集体土地本身进行融资,土地整理融资难反过来又成为阻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瓶颈性因素。现有流转模式难以协调各种利益,不能对流转各方产生足够激励,变相征地的方式削弱了农民的土地持续收益能力,未能真正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质、同价、同权"。因此,应根据利益协调的原则创新制度设计,以地权激励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顺畅流转。  相似文献   

15.
集体行动是人们历来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在社会学领域,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和构建主义都对集体行动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在经济学界,对于集体行动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特别是还缺少针对具体经济现象中的集体行动的研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方面对研究集体行动的理论做一个梳理,以期对研究具体的经济现象有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彬 《经济前沿》2012,3(6):138-146
狭义上的社会资本指网络关系、社会规范以及信任程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论文分析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发生变化的机理及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根据理论研究提出应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转型和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意义。政策含义是:培育农村经济中介和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发挥合作经济的作用,明确供销社和信用社合作性质,同时,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互动应该有边界。  相似文献   

17.
开展集体行动不仅要考量其合法性,也要考量集体行动的效率。从经典的激励机制设计和社会选择理论中得不出能实现集体行动效率的现实可行途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行动效率的制度含义是达成对集体行动的一致同意,这种一致同意是可以在对集体行动的讨论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员工群体离职问题近年来频繁出现于企业。由于这种离职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要远远大于个体离职,因而成了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关注的新热点,但相关的学术研究还较少涉及。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群体离职研究文献的梳理,对群体离职概念、群体离职动因、群体离职过程模型以及群体离职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群体离职研究需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Economics Letters》1987,23(3):301-304
The paper analyzes work incentives which may be competitive, individualistic, or collective and where the firm does not insure worker income. Although competitive schemes reduce shirking, the collective scheme is shown to be optimal for sufficiently small workgroup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continuous time models for an analysis of dynamic systems using them to examine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The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mutual dependence and behavior of two variables over time: the number of citizens participating in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mobilized by the government to combat such collective action. The models presented highlight the key components that determine outcomes, and allow for planning, of particular dyna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Specifically, the proposed models analyze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action on the transition toward democracy as well as possible dynamics of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